當前位置: 首頁 » 培訓項目 » 正文

      歷史叢書《蘇聯史》簡說:研究歷史 以鄰為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1  

        蘇聯是曾經顯赫一時的超級大國,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現代中國的發展中也留下過重要痕跡。雖然蘇聯僅存在70多年的時間,但是在這短短的70多年中,它兩次震撼了世界,改變了世界,一次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另一次是1991年的蘇聯解體。

        歷史是一個綿延不斷的長河,蘇聯是俄國歷史的一個階段,一個時期,俄國作為蘇聯的前身和繼承者,其歷史是整個俄國歷史這一有機整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可以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汲取營養。研究歷史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過去,也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未來。

        歷史是人創造的,人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其精神的和物質的活動離不開他所生活的環境。俄國擁有橫跨歐亞大陸的廣袤國土,博大的生存空間和獨特的氣候條件孕育了俄國人豪爽、粗獷的性格,以多神教為基礎的東正教培育了俄國人推崇平均主義、自給自足、自我封閉、自我欣賞的民族意識以及拯救人類的彌賽亞(救世主)情結。俄國人在這片廣袤的國土上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它在科技、文化、藝術等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得到世界的承認和敬仰。與此同時,俄國人的社會意識和俄國的社會現實往往是矛盾的,例如崇尚自由的俄國人又非常信奉權威,崇尚平均主義的俄國人又可以經常心安理得地生活在壟斷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中,生活節奏平緩的俄國人又會在社會變革中急于求成,急躁冒進。俄國人和蘇聯人正是在這種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創造自己的歷史的。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都表現了俄國人的這種民族特點和社會特征。了解這個歷史需要超乎尋常的智慧和方法。正如19世紀俄國詩人丘切夫詩中所描繪的那樣:“俄羅斯,你用智慧無法理解,用通常的尺度無法揣摩,它有與眾不同的性格,相信它是你唯一的選擇。”

        蘇聯是我們的近鄰,也是我們的重要伙伴。中國革命和新中國60年來的發展與蘇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蘇聯存在的70多年中,中蘇關系經歷了兄弟般的聯盟關系,蘇聯對新中國的發展和建設提供了大量援助;與此同時,中蘇也經歷了意識形態對抗甚至局部的邊界沖突;目前中俄關系已經發展成為平等、信任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雙方宣布永遠做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對蘇聯歷史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深化中俄關系,造福于兩國人民。

        歷史上,蘇聯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這種影響包括歷史的、思想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國際關系方面的……

        在意識形態方面,蘇聯的影響是非同尋常的。1949年,毛澤東在總結中國共產黨28年的光輝歷程時提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形象化地揭示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中國共產黨人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并以它作為自己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從蘇聯學來的。被稱作“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政治方面,我們正是在學習蘇聯的情況下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政權。在經濟方面,蘇聯不僅向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援助,而且其經濟管理體制曾經被我們照搬照用。在文化方面,蘇聯文化和文學曾經影響幾代中國人,許多已經被俄國人淡忘的蘇聯歌曲幾乎成為中國的民歌。在國際關系方面,我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經實行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把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同蘇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此等等。

        中國的建設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對蘇聯發展模式的反思、修正或揚棄。因此,研究蘇聯歷史對于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蘇聯歷史,對于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國人來說,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問。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凡是受到過高等甚至中等教育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這門學科,知道蘇聯歷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或人物,此其一;其二,我們大多是通過《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了解蘇聯歷史的,而此書對蘇共歷史和蘇聯歷史的闡述、描繪是程式化的,不能全面反映蘇聯發展的真實歷史。

        因此對蘇聯的歷史很有必要重新學習,重新研究。歷史科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涉及一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思想等等各個方面對歷史的進程進行全面的考察。研究任何一個歷史題目并作出結論,需要具備一系列主客觀條件,要有正確的立場、嚴謹的學風、科學的方法、充分的史料,等等。因此,正確認識歷史離不開歷史學家的辛勤勞動。可以說,在新形勢下撰寫和出版一部能夠全面反映蘇聯走過的歷程的學術著作是我國史學工作者多年的夙愿。

        如今,實現這種夙愿的客觀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包括:(1)蘇聯已經成為歷史,我們可以在歷史的距離中考察這段歷史,使歷史研究的成果具有較大的客觀性;(2)蘇聯解體后,大量的歷史檔案已經公布,為客觀地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較為充分的史料;(3)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使我國的歷史學家能夠對蘇聯模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積極意義作出更加客觀的分析,同時對這一模式的弊端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他們更加成熟,思想更加解放,研究方法更為科學;(4)我國已經擁有一批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科學的研究方法,長期潛心研究蘇聯歷史方面的專家。他們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分析研究新鮮史料的基礎上已經撰寫出大量有關蘇聯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由中央編譯局和人民出版社與國內一批歷史學家合作撰寫出版的九卷本《蘇聯史》(已出版五卷)是蘇聯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這套著作系統考察和研究了蘇聯各個時期的歷史,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發展脈絡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套著作對以往一些研究不夠充分的歷史時期和某些很少涉及的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介紹。

        這部九卷本《蘇聯史》是一個整體,總體上反映了寫作集體對蘇聯史的看法,而每卷書又是由負責寫作的學者獨立完成的,表現了作者本人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由于所掌握的史料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同一個歷史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觀點的碰撞會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化,這是好事。相信這部著作的出版一定會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俄國,對于深化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發揮積極的作用。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