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文化 » 正文

      臺灣張清華:綠建筑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動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1  

        在中國臺灣,由張清華與郭英釗共同主持的九典聯合建筑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九典)幾乎已經成為綠建筑的代名詞。上世紀中期,由于環境問題不斷凸現,中國臺灣于1995年首次將建筑節約能源設計納入建筑技術規則,并于2000年成立了綠建筑標章的審核制度。自此綠建筑推廣運動在中國臺灣迅速展開,引起強烈反響。

        九典對綠建筑的一系列設計探索也是從彼時開始,尤以張清華一手打造的北投圖書館和花博會新生三館最為人耳熟能詳。但對張清華來說,綠建筑不是一個形容詞式的標簽,而更是一個可以身體力行的動詞。“就是你怎么做這件事情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張清華說。

      \

      臺灣北投圖書館

        建筑界與大眾的共同語言

        從小在臺南長大的張清華對于那片土地上的老建筑、老街區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也開啟了她對于建筑、城市與環境的最早認知。從成功大學建筑系畢業后,她先后在中國臺灣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和學習,去了解建筑以外的城市問題、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等。賓夕法尼亞大學所在的費城是美國最早獨立的一個州,這里新舊建筑夾雜糅合、和諧共處,而且街道和環境的尺度與臺南很相像,令張清華感到親切而動容。這也成為她回到中國臺灣獨立創業后,身體力行推動綠建筑的原動力。

        建成于2005年的北投圖書館是中國臺灣首座綠建筑圖書館,曾當選全球最美的25家公立圖書館之一。這件以木結構為視覺主體、襯托出空間溫暖的作品,不僅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也成為全球建筑師參觀學習的對象。

        據張清華介紹,該建筑結合北投溫泉特色,采用輕質鋼構造和木構造,以降低建材使用量及生產耗能與二氧化碳排放。在建設時,圖書館充分保留了北投親水公園內的多樣生態棲地,屋頂還用松葉景天、時蓮花、落地生根等無須太多維護管理成本的植物做裝飾,使整座建筑終年郁郁蔥蔥。

        不過,張清華坦言,最初對綠建筑并沒有明確的概念,只是從能源節約和舒適的角度出發,特別考慮通風和透氣。“早在1996年,中國臺灣就出臺了一個規定,所有由政府出錢的公共建筑都必須得到綠建筑的標章,那時候美國已經有了LEED認證,中國臺灣也建立了自己對于建筑和環境的數據,以作為建筑的標章。我們在做北投圖書館時,主辦單位打來電話說,只差一兩分,就可以成為中國臺灣級別最高的綠建筑了,你們何不做到底呢?”張清華說,“北投圖書館完工后,綠建筑仿佛成了時尚的代表,成為建筑業界與民眾之間的共同語言。”

        這也是中國臺灣綠建筑萌芽時代的開始,自此,綠建筑不只是業界討論的事,而是整個社會都在討論的事,建筑師通過綠建筑與使用者、決策者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

        遵循“大樹法則”

        九典在許多作品中展示了亮眼的木結構,事實上這些作品都是環繞著既有的樹木開始思考設計的,即“大樹法則”。為了維護樹木生存、增進建筑舒適度、體會綠環境及綠建筑,也常借由視、聽、味、嗅、觸五感作為融入環境的橋梁。

        北投圖書館無疑就是這樣一棟建筑。從外部看,猶如一座大型高架樹屋,與周圍綠意盎然的環境融為一體,置身其中既可坐擁書城盡享精神美食,又可透過落地窗飽覽自然美景。步入圖書館,其內部頗為養眼的是一溜兒落地長窗,休息時透過窗戶,遠山近樹一覽無遺,鳥語花香時時怡情。

        落地窗的設計不僅用來觀景養眼,更是基于節能環保的考慮。通過它,大量的自然光可以照射到館內的各個角落,省去了很多人工照明電力。不僅如此,圖書館內所有房間的窗戶有三分之一以上可開窗通自然風,挑高夾層的高低窗設計可產生浮力通風效果,配合自然風,在室內形成了對流。此外,圖書館屋頂還設有太陽能光電板,可發電16千瓦時。

        “我們常常思考樹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構想將其輪廓作為設計的基礎。沒有這些大樹,就沒有目前的配置。我們采用一種被動的設計方式,因為保留大樹而建筑物退縮了,形成自然生態的體驗場所。”張清華說。帶著這一理念,2010年,張清華完成了另一件讓人驚艷的作品──臺北國際花博新生三館。該項目不僅獲得綠建筑的鉆石級認證,也榮獲了2010年中國臺灣建筑獎的首獎。除了綠墻節能設計、生態池、雨水回收、水生植物凈化水質、自然通風采光、太陽能板等,讓建筑物與環境地形融合是最大的特色。

        展館設計仍以樹為主體,保留基地內大部分的老樹,新植許多中國臺灣本土植物,并創造一些濕地環境,提供多元生態環境。“參與花卉博覽會可以呈現我們對未來的想法,多數人認為公園不應該蓋建筑,但當有建筑需求時,我們就試著把展館里的建筑與周邊融為一體。”張清華說。

        “樹木是一種可持續資源,但選用木材的先決條件,是其必須來自管理良好的林場。”張清華強調說,“例如花博新生三館主要選用了來自于美加地區經永續林木認證(FSC)的木材,以防止濫砍濫伐和病蟲害。此外,新生公園的入口迎賓廣場采用了離臺北最近的森林中的柳杉木,盡量做到減少碳足跡。”

        不要拘泥于綠建筑標簽

        盡管九典在中國臺灣幾乎已和綠建筑畫上等號,但張清華表示,在事務所內部,通常不太用綠建筑這個字眼來說明自己設計的建筑物。

        張清華認為:“與所有建筑師事務所一樣,我們只是在討論機能、動線、空間組織、結構系統、設備、材料、景觀,還有建筑領域里的文化或美學等因素。只是用政府頒布的綠建筑技術規范去審核設計成果時,才恰好是吻合的。如果加上綠建筑的標簽,對它想涵蓋的內涵不但無法闡明,反而制造了一些隔閡,把幾千年來建筑一直非常重視的聲、光、熱、氣、水全放進了綠建筑標章的框架里頭。比如,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干闌式民居(俗稱高腳屋),就是當地人幾百年前為應對氣候和鼠災創造出來的。高腳屋具有與環境共存的能力,也沒有考慮是否有能源的問題。”

        只要能達成人、建筑與環境和諧,就是好房子,不用拘泥綠建筑的標簽。在張清華眼里,綠建筑并不是一個形容詞式的標簽,而是一個可以身體力行的動詞,特別是身為一名中國臺灣建筑師,由于陸地面積比較狹小,資源有限,要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綠建筑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張清華:九典聯合建筑師事務所主持建筑師,曾獲中國臺灣建筑首獎、世界立體綠化設計施工金獎、國際最適宜居住社區獎銀質獎等。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