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第五屆園冶高峰論壇分會場——綠色建筑與城市設計研討會在北京新大都飯店成功舉辦。本論壇是由亞洲園林協會、園冶杯風景園林國際競賽組委會主辦,中國花卉園藝與園林綠化行業協會、香港園境師學會、臺灣造景師學會、韓國生態園林協會、新加坡園林協會、馬來西亞園林學會協辦。分論壇上,亞洲園林協會主席王小璘分享她的主題報告——臺灣農村新文化的發展與愿景。
以下是演講實錄:
王小璘:各位嘉賓,今天我要做的報告題目是“臺灣農村新文化的發展與愿景”。首先我會就題目相關問題做一個簡單的背景介紹,并很快的為大家介紹一下新文化發展的歷程,再用一些實例做以說明,最后再簡單的講一下未來新文化的發展愿景。因為這不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學術報告,所以我會用比較多的圖片來做一些說明,也希望能夠讓大家很快進入狀態。
王小璘教授
這個題目我之前構思了一些時間,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對文化的議題比較感興趣,而且長期以來對臺灣農村的發展也比較關注,并且在過去20幾年的時間里,參與了一些跟農村建設有關的項目。所以今天的報告是一個經過了比較長時間的文化累積的成果。
先來談一下臺灣新文化發展的主要背景。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臺灣的農村面臨幾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農產品過剩。臺灣的氣候對農產品、水果生產都非常有利,一年四季可以產出不同的水果、蔬菜。但這會造成一個問題,如果在產銷上不做控制,就會出現過剩的情況。在那個時候剛好也面臨經貿國際化、經貿自由化等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灣農村發生了人口外流現象,年輕人不愿意留在農村,都跑到城市中去,這很像工業革命時期的歐洲,農村的勞動力都到都市里去謀生,中堅分子離開了,剩下老人和小孩,導致整個農村的社會結構,面臨要瓦解的情形,也使得經濟受到了影響。
1999年,臺灣發生了一次很大的地震,震中是在中部地區,而且是在郊區,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日月潭附近。剛才我們講的是社會的問題,而這此地震是一個環境問題,同時也使經濟受到了沖擊。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就必須去思考,怎樣去振興臺灣的農業。我們知道農業是一級產業,政府在地震中也看到了一些存在的契機,于是就考慮如何將地震的危機轉為契機。這個契機就是我下面要和各位報告的,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
我們知道城市發展到一定形態的時候會非常擁擠,很多資源遭到破壞,而農村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它沒有被大肆開發,所以休閑農業,就是要利用農村的產業環境,尤其是農村的生產過程,讓農產品、自然和人文的環境去做一個結合。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有一個規劃,并且在規劃之后要有管理和維護。在臺灣有一個很好的制度,就是農會,發展到現在成為休閑農業的發展協會。只有這樣一個農民自己的組織才能夠把整個理念落實,并且持續下去。我們要在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育的前提下建設農村,增強農民的所得。所以臺灣發展休閑農業主要秉承的理念就是三生,即生活、生產、生態。同時還要符合必要性、草根性、永續性、社會性和教育性這幾個特質。在休閑農業推出的時候有這樣幾個策略,第一,要為休閑的人口提供回歸農村,體驗田園之樂的場所。第二,活用農村的自然資源。第三,改善農村的生產結構,一方面是人口的結構,另一方面是產業的結構。有這樣的紅利注入的時候,就業機會就會增多,農村社會的發展就可以應運而來。
由此,臺灣第一個休閑農村應運而生,在這里實踐了受到災害嚴重破壞后的環境的復原途徑,并對后期臺灣農村的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這是地震區的桃米村,我現在帶大家來看一下,即便是在災區,還是會有很多沒有被我們注意到的資源。我們深入災區之后發現它有如此多的天然資源的存在,包括濕地,許多生物、動植物的遺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