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花仙子”城雕作為杭白菊之鄉桐鄉的象征,取材于那美麗的民間傳說,此雕塑更是受到市民的喜愛。
“豐字碑”雕塑落成以后的10多年中,人們習慣將慶豐路與茅盾路交叉口一帶俗稱為“豐字碑”,可見市民對此城雕的認可度。
位于市區西南角鳳鳴商城外的“鳳棲梧桐”,成了唯一一座未拆除的城雕。
中國園林資材網8月12日消息:城市雕塑,簡稱“城雕”。一尊優秀的城雕,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吶喊。優秀的城雕作品更可以讓每個看見它的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藝術氣息和人文脈搏。桐鄉需要有一座代表桐鄉文化和桐鄉人精神風貌的城雕—— 2012年9月,“豐字碑”交通環島被拆除;2013年7月,“菊花仙子”交通環島又被拆除。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桐鄉最具標志性的兩座城市雕塑先后被移除。市民們在深感惋惜的同時,也將記憶拉回了這些城雕初建的年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和末期,根據當時桐鄉的城市規模和交通流量,“豐字碑”和“菊花仙子”兩個環島式城雕先后落成。環島的設立不僅形成了道路的自然調節疏導系統,同時,依附環島而生的城雕也體現著桐鄉這座城市的文化標志和人文象征。
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私家車數量急劇增加。上下班高峰期、節假日,大量機動車集聚在環島四周無序行駛,環島逐漸成為城市交通的“絆腳石”,被拆除的命運在所難免。
隨著環島的拆除,島中的城雕塑也“厄運難逃”。“菊花仙子”被移至植物園東南角重新安家,而另一座城雕“豐字碑”截至目前仍被存放于新世紀公園某處,未能重新展示在市民面前,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菊花仙子”和“豐字碑”兩座城雕,當初是如何建成的?它們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記者通過多方采訪,帶你探尋這些城雕的前世今生。
“豐字碑”: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
1996年,“豐字碑”在桐鄉慶豐北路建造而成,造型由3個高大的“豐”字組成,呈三角形矗立。
“當時正逢慶豐北路、慶豐中路拆遷,當時的梧桐鎮成立了總體規劃實施機構。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在慶豐路上建造一個雕塑,作為桐鄉這座迅速崛起的城市的標志。”原建設局副局長戴飛舟回憶道,就雕塑造型,當時請專業人士設計了10多個方案,最后,大家決定在“鳳凰”和“豐”這兩個方案中選擇其一。最后因為雕塑的建造地點是在慶豐路,故而定下了“豐”這一方案。
其實,關于“豐”字造型,還有另一段小插曲。戴飛舟告訴記者,當年,他們在安徽銅陵市考察時看到,在銅陵市區的大轉盤上,“豐”字造型的銅制雕塑, “豐”字柱上三橫采形于古刀幣,三橫筆劃呈上斜動態,尤如大鵬展翅,非常壯觀。桐鄉在之后“豐字碑”的設計中,對其作了借鑒。
“豐字碑”的落成,讓桐鄉有了歷史上第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近20年來,“豐字碑”歷經風風雨雨,見證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
2012年,慶豐路改造方案出臺,“豐字碑”不得不拆除”。市城鄉規劃建設局副局長陳駿告訴記者,在公布“豐字碑”即將拆除的消息后,很多市民都表示不解,希望予以保留。
在慶豐北路開土特產店的華云鳳告訴記者,“豐字碑”被拆除,她很不舍。她說:“從前每天上班時,從店里就能看到‘豐字碑’,現在雕塑沒了,從窗口望出去會空蕩蕩的,心里也空落落的。”
盡管“豐字碑”已經被拆除,但是關于它的話題卻沒有間斷過,很多市民賦予了它很多民間寓意。一些市民覺得,這第一“豐”是指地沃野豐,因為桐鄉是“百花地面”;第二“豐”是豐富多彩,水鄉文化在這里匯集;第三“豐”是五谷豐登、豐衣足食,這是老百姓最真切的渴望。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豐字碑”有“慶豐、盼豐、喜豐”之意。
對于“豐字碑”的拆除,很多市民也表示了理解。在慶豐北路開花店的沈復婷對記者說,沒拆之前,“豐字碑”環島總是很擁堵,在高峰期時,汽車、電動車、三輪車、行人在這里匯聚,交通事故經常發生,拆掉“豐字碑”、改換信號燈后,不僅道路寬敞了,車子行駛也有序多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改善交通而言,大多數市民認為拆除“豐字碑”利大于弊。如今,重約9噸的“豐字碑”被暫時安放在新世紀公園內,對于它今后的去向,目前尚未明確。對此,28歲的市民張丹丹覺得“太可惜”,她說:“‘豐字碑’離開了慶豐路就已經很遺憾了,現在‘豐字碑’還未找到‘新家’,我們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希望有關部門可以盡快給它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安置下來,讓它還能與市民見面。”
“菊花仙子” :傳說成為城雕的題材
當標志性建筑成為城市交通的“堵點”,“菊花仙子”和“豐字碑”一樣,在今年6月被拆除了,但和“豐字碑”的遭遇不同,“菊花仙子”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植物園東南角。
對于“菊花仙子”的建造過程,我市民俗專家徐春雷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1999年5月,桐鄉市委、市政府決定要在振興東路的“大轉盤”處設置一座能代表桐鄉形象的城雕。時任市文化局領導的葉瑜蓀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幫忙找找有沒有適合城雕的題材。經過一番思考后,徐春雷記起了自己曾經在濮院農村聽過的一個民間故事。
“我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采風中,聽濮院鎮的一位農村老人講起過‘菊花仙子’的故事,當時老人把情節講得不完整,我并沒有把這個故事整理出來。”徐春雷說,“當時我就覺得這個題材很適合,于是便找到了時年已80多歲的那位老人,經過他仔細回憶,我終于將這個故事整理完整,其中還包括《菊花謠》。”
在經過商量后,這個題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當時桐鄉剛被國家農業部評定為“中國杭白菊之鄉”,以“菊花仙子”的美麗傳說為依據,“菊花仙子”雕塑不僅能代表桐鄉,更是將古老傳說和現代城雕相結合,以體現桐鄉深厚的菊文化。
據徐春雷回憶,“菊花仙子”形象設計方案在中國美術學院城市雕塑創作室完成了初稿,并由市政府牽頭,先后3次對“菊花仙子”形象設計進行論證,在廣泛征求意見后,于1999年8月確定了“菊花仙子”設計方案。為配合“菊花仙子”傳說發生在9月9日的時間點,“菊花仙子”雕像也設計為9.9米的高度。
據當時振興東路開發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菊花仙子”雕像的主體建造在杭州完成,費時3個多月,最后才運到桐鄉進行安裝、打磨,該年10月30日,“菊花仙子”雕像的整體雕塑與安裝工程全面完成,并于11月6日舉行了揭幕儀式。
建成后的“菊花仙子”雕像面向東南,主體的一男一女均采用山東雪花白大理石,基座用玫瑰紅色花崗巖鑲成,上面分別用中英文兩種文字刻了《菊花仙子》的傳說縮寫稿。當年為了整體效果更好,振興東路開發指揮部還對直徑60米的大轉盤進行了設計,精心澆筑了六條伸向轉盤中心的鵝卵石小道,并調運了16000多盆菊花簇擁在“菊花仙子”周圍。
自此,這位美麗、善良、樸實、熱情的“菊花仙子”佇立在市區主要入口處,成了桐鄉的標志性城雕。
“菊花仙子”初建之時,振興東路還不像現在這般熱鬧,隨著桐鄉市區的快速發展,“菊花仙子”大轉盤附近現在已是高樓林立,聚集了大型寫字樓、銀行、學校、休閑娛樂場所等。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這里成了交通堵點,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期,車輛擁堵嚴重,交通事故時有發生。
得知“菊花仙子”要搬家,不少市民都十分不舍,覺得這座城雕不僅見證了桐鄉的快速發展,也物化了桐鄉人的美好記憶。今年7月7日,“菊花仙子”雕像正式開始搬遷,很多市民紛紛趕去和“菊花仙子”合影,以記錄這一時刻。
市民陳達家住市區江南春城小區,上班在振興西路,在“菊花仙子”搬遷過程中,他每每經過這里,都會留意搬遷進程,看著大轉盤的綠化漸漸被移植、雕塑各個部分被拆解,他感慨萬千。
“我結婚時,為了錄像能拍到‘菊花仙子’雕塑,特意讓婚車在這里繞行了一圈。”市民李曉紅對于“菊花仙子”的搬遷很不舍,但她希望這座承載市民回憶的雕塑可以有一個合適的“新家”。如今,“菊花仙子”的命運遠比“豐字碑”要好得多,雕塑已經搬遷至植物園的東南角,和從前一樣,面朝東南,花開桐鄉。
“鳳棲梧桐”:桐鄉本是鳳凰家
據傳,很久以前,一馬平川的桐鄉土地上多植梧桐,鳳凰常集其上,故鄉以桐名。《桐鄉地名故事》開篇就有講述:“縣市在梧桐鄉,古稱鳳鳴市,昔多梧桐,相傳五代時,曾有鳳凰來集。”鳳凰成了桐鄉的象征。“鳳棲梧桐”成為了桐鄉的美稱。
上世紀90年代末,為了體現“桐鄉本是鳳凰家”的含義,在市區西南角入城口設立了一座鳳凰造型的不銹鋼城雕,在雕塑旁建立起的建材商城也取名為“鳳鳴商城”。
如今,隨著“豐字碑”和“菊花仙子”相繼被移除,不少市民開始為“鳳棲梧桐”雕塑的將來擔憂。“不知道‘鳳棲梧桐’這個雕塑會不會也被拆掉。”在鳳鳴商城開店的陳先生有些擔心,“我在這兒工作已經有6年了,對‘鳳棲梧桐’這個雕塑也有了感情,要是有一天它被拆掉了,還真有些不舍得。”記者在“鳳棲梧桐”雕塑附近采訪時,遇到了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那兒的趙女士,她對記者說:“我每天都會見到‘鳳棲梧桐’這個雕塑,這已經成為習慣了。如果哪天見不到了,還真會覺得不習慣。”
桐鄉標志性城雕:何日能再現
但凡每一個熱愛家鄉的人,都對家鄉城市有無標志性城雕心懷情結。在桐鄉,“豐字碑”和“菊花仙子”這兩座城雕相繼被移除后,屬于桐鄉的標志性城雕何時能夠出現?或許,國內國外的一些城市可以為我們帶來啟發。青島五四廣場上的“五月的風”、廣州的“五羊雕塑”、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銅像、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撒尿小孩銅像等,這些具有標志性色彩的城雕都給世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城市雕塑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它是一座城市最好的精神映照,也是因為它處在公共區域,市民和游客可以在不經意間看到它。對城市文化歷史有所了解的人,很快會領悟這個城雕的內在含義;即便不了解,也可以通過城雕迅速捕捉到這個城市的人文精神。
桐鄉作為文化之邦,不能沒有自己的標志性城市雕塑,但愿在不遠的將來能有一座既能體現桐鄉文化,又承載著桐鄉精神、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城雕呈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