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氣候夏季濕熱,冬天陰冷,對于很多植物尤其是鮮花的生長都受到限制,那么,為何重慶會擁有一個巨大的花藝消費市場?同時,面對本土花源稀缺的尷尬,重慶能否通過技術手段得到破解?資源不足創意補,重慶消費市場“心花怒放”。
消費市場十分火爆 產業鏈已逐漸形成
在本屆花博會上,宏帆望海花都攜百余入駐商家集體參展。
重慶宏帆望海花卉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大海介紹,曾經位于洋河一路的“望海花市”已經于2017年12月31日整體搬遷入駐石馬河宏帆路鮮花港,改名“望海花都”。望海花都占地面積250畝,花卉苗木展示銷售面積約58000平方米,投資總額達1個億左右,共分十二個展示區域,入駐商家約400余戶,經營人員達約5000人。花都功能主要分區為:盆花盆栽、盆景苗木、工藝陶瓷、古玩擺件、鮮花、露天奇石、觀鳥觀魚、花卉培育大棚等。
“望海花都是重慶及周邊地區乃至國內主城區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服務最優的以花卉文化、時尚元素、休閑文化相結合的花卉休閑文化產業園。”安大海表示,除了重慶最炎熱的七、八、九月,重慶的花卉市場都是旺季。周末望海花都的人流量達到四五千人次,節假日時人流量上萬人次。
“目前重慶的花卉市場已形成相關產業鏈,并帶動婚慶、園藝、培訓學校甚至觀賞魚等發展。”安大海說,如今商戶們正在不斷升級轉型,從以前單一的批發、售賣一些較為低端的品種,到現在出售中高端花卉。目前,進口花卉占花卉市場20%~30%,大多數是從德國、荷蘭、南非等國空運而來,單盆價格達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隨著花卉市場的繁榮,重慶又不是花卉主產地,因此,衍生出了花卉物流的興起。安大海表示,入駐望海花都的花卉物流公司就有三家。“如今網絡發達了,一些商戶或者個體,從廣交會、云交會下單訂貨,物流公司就會立馬接單。”安大海表示。
安大海坦言,國內花卉產地屬廣東、云南和福建最多,重慶氣候不適合種植大部分的花卉苗木,因此,重慶本土的花卉苗木品種很少,種植基地主要分散在白市驛、靜觀等。但重慶的消費市場與輻射范圍大,因此,重慶已成為了花卉苗木的集散地,屬消費型市場。安大海透露一個數據,以望海花都為例,2017年交易額達5億,并且每年增幅達30%左右。
對于未來市場,安大海非常看好,并稱花藝消費是未來的趨勢,“消費品質的提升讓花卉產業長盛不衰。”安大海稱,未來望海花都的產業園內將引進生態花卉餐廳,打造都市休閑旅游景點。
家居花藝正消費升級 進口花卉成市場新寵
近年來,你會發現在商場、咖啡館等場所擺放的綠植與過去有了很大不同。幾大“網紅”植物更是成為愛花人士甚至是設計師的至愛。比如,琴葉榕、龜背竹、尤加利葉、散尾葵等就是各種家居設計樣板間的“爆款”。
“日常花園”花店老板方春艷介紹,她的貨源主要是來自昆明和廣州,這兩大國內主要的花卉市場不僅可以拿到國內的花卉,還能買到歐美、日本等國外花卉。
“昱成花卉”是重慶本地一家經營了18年的花卉品牌,主要做花卉批發和花藝設計。該品牌的總設計師黃炳峰從10年前開始從事花藝設計,主要承接一些酒店、商場等公共場所以及私人別墅花園的營造設計。他透露,近年來重慶市場對花藝設計的需求持續上升,市民的審美和消費熱情很高。
“我們公司全年承接的設計項目總額可達300萬~500萬元。”黃炳峰說,重慶是一個很開放的城市,對景觀營造的需求很高。從近年來設計的項目中可以發現,重慶市民比較喜歡自然、唯美、禪意、新中式等風格的園藝。其中,結合家居、陳列等物品的花藝設計成為很多顧客的消費訴求。
對此,安大海有同樣的感受。“過去幾年花卉消費主要是工程項目需要比較多,同時家居花卉要求卻越來越高。”安大海說,隨著老百姓消費水平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如果經營者單單只是做花卉苗木批發,并不能真正的賺錢,而要從品質化的設計入手才有出路。他舉例,一些做得好的商家會從打造陽臺和庭院入手,教消費者如何用花草裝飾自己的家居等,形成了不僅僅是賣花,而是賣配套服務、賣設計等,并能夠引導消費的產業模式。
花藝市場有前景 社群變現需時間
重慶八戒園林有限公司總經理冉家祥認為,重慶的花藝市場很有前景。80~90這個階段的女性已成市場的消費主體。“現在很多人追求餐桌美學,注重食材以及菜品色彩的擺放、搭配,更是有商家專注使用玫瑰這一細分市場做文章。”在他看來,種種跡象表示,市場目前對花藝的接受度相對較高,目前重慶花藝市場的社群已經有一定的規模,好幾家花藝企業的會員都有幾百人。但是在運作、變現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個過程。
“我國目前在舞蹈、音樂、繪畫等都已經形成自己的體系,而插花并沒有形成體系。”冉家祥認為,日本的花藝很成熟,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過來,學習其精華部分,然后形成自己的系統。讓愛好者在初級、中級、高級都有適合自己的教程。
三大焦點
1
重慶鮮花多是外地產
本土種植基地小而散
望海花都并沒有鮮切花市場,很多鮮花店的本地進貨渠道主要來自南坪會展花市和大溪溝花市等小型市場。
“重慶本地鮮花很少,我們一般不在重慶拿。”花店老板方春艷告訴記者,現在的物流水平很發達,鮮花在運輸過程中幾乎不會有損壞,基本不會增加損耗成本。“空運隔天達,貨運時間多一天,時間都很快。每枝花空運的運費在2元左右,貨運物流成本不到1元。”這些成本基本都會轉嫁給消費者,不會給花店的利潤帶來影響。
冉家祥介紹,據估算,重慶每年鮮切花市場總值應該在十億元左右,而香水百合的市場大約有3個億。“幾乎我們市場上所有的香水百合都是從外地引進來,基本沒有本地鮮花。”
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黨委書記唐榮發認為,重慶的鮮切花種植基地不成氣候,整體是小而散的。北碚的靜觀、九龍坡的白市驛以及巴南、潼南、璧山等地均有小規模種植,品種和規模都十分有限。
2
重慶氣候影響鮮花種植
專業培育或能破解瓶頸
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黨委書記唐榮發認為,重慶氣候濕熱,不是很利于鮮花的生長。事實上,重慶正在培育適合本土種植的品種。
冉家祥說,以百合為例,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已研發出適合在重慶本地種植的百合,在城口選了基地,并種植成功。“但本地市場并不知道我市產有百合花,因而種植企業不敢大規模種植,擔心銷路。”他說,重慶的海拔從100多米到2000米不等,這個海拔維度能夠滿足很多花卉的生存條件。
一邊是較大的市場需求,另一邊是不景氣的本地花源市場,供需不平衡的“癥結”真的只是因為氣候嗎?
冉家祥認為,主要還是對花卉專業的縱深度不夠,科學技術能力跟不上。很多企業、學者對鮮花盲目進行引進,導致花卉水土不服。實際上,要從幾百個品種里面 找出適合在重慶本地種植的花卉,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找出耐高溫、高濕度的種類。目前,重慶的花卉主要是農業觀光類為主,各種花節此起彼伏。如桃花、李花還有類似格桑花等草花,鮮花品種整體比較稀缺。一些不懂鮮花的商家盲目從國外引進一些鮮花品種,因氣候不適導致鮮花無法存活。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教授毛華松認為,目前重慶的鮮花基本都是從其他城市引進,本地花源很少。這不僅僅是氣候的問題,還有企業的技術能力,包括培育能力等。實際上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無地域化培育,很多產品都是人工繁殖,顯然在培育技術上我們可能還達不到。雖然人工培育成本較高,但是從外地運進來,物流成本也很大,如果做得好,規模足夠大,我們的成本其實可以和外地花相差不大,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的。
唐榮發介紹,目前,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以及南山植物園對鮮花異地培育的技術有了很大攻克,所以重慶在技術層面不存在問題,但是異地種植對土壤、溫度、光照條件苛刻,需要專業人員的管護,還可能需要大棚培育,這就增加了鮮花的成本,導致本地鮮花在價格上不具備競爭力。另外,在專業人員管護這塊,重慶也缺乏人才。
“重慶發展鮮花種植,市場潛力巨大,我們需要提高栽培管護能力,同時要錯開季節、錯開當季品種,或許還有一定的競爭力。”唐榮發表示。
3
分羹鮮花產業大蛋糕
巴渝特色花卉有“錢”途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教授毛華松認為,鮮花對于提升城市形象以及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隨著社會發展,市場對鮮花的需求變得越來越來大。老百姓有需要,市場就要提供產品。不論是從生活還是從城市風景的角度來講,鮮花產品的市場都是巨大的。
“要發展鮮花產業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市場需求,二是產業培訓。目前看來,市場需求已經不是很大的問題,人們普遍對鮮花的接受度較高,所以不存在市場培育這一說。但是在產業發展方面,重慶要發展卻困難重重。”毛華松認為,巴蜀地區也有很多有特色的花卉,如野菊等,但是我們對本地對特色花卉的開發利用遠遠不夠。
(來源: 重慶商報 作者: 陳竹 付迪西 劉曉娜 )
消費市場十分火爆 產業鏈已逐漸形成
在本屆花博會上,宏帆望海花都攜百余入駐商家集體參展。
重慶宏帆望海花卉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大海介紹,曾經位于洋河一路的“望海花市”已經于2017年12月31日整體搬遷入駐石馬河宏帆路鮮花港,改名“望海花都”。望海花都占地面積250畝,花卉苗木展示銷售面積約58000平方米,投資總額達1個億左右,共分十二個展示區域,入駐商家約400余戶,經營人員達約5000人。花都功能主要分區為:盆花盆栽、盆景苗木、工藝陶瓷、古玩擺件、鮮花、露天奇石、觀鳥觀魚、花卉培育大棚等。
“望海花都是重慶及周邊地區乃至國內主城區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服務最優的以花卉文化、時尚元素、休閑文化相結合的花卉休閑文化產業園。”安大海表示,除了重慶最炎熱的七、八、九月,重慶的花卉市場都是旺季。周末望海花都的人流量達到四五千人次,節假日時人流量上萬人次。
“目前重慶的花卉市場已形成相關產業鏈,并帶動婚慶、園藝、培訓學校甚至觀賞魚等發展。”安大海說,如今商戶們正在不斷升級轉型,從以前單一的批發、售賣一些較為低端的品種,到現在出售中高端花卉。目前,進口花卉占花卉市場20%~30%,大多數是從德國、荷蘭、南非等國空運而來,單盆價格達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隨著花卉市場的繁榮,重慶又不是花卉主產地,因此,衍生出了花卉物流的興起。安大海表示,入駐望海花都的花卉物流公司就有三家。“如今網絡發達了,一些商戶或者個體,從廣交會、云交會下單訂貨,物流公司就會立馬接單。”安大海表示。
安大海坦言,國內花卉產地屬廣東、云南和福建最多,重慶氣候不適合種植大部分的花卉苗木,因此,重慶本土的花卉苗木品種很少,種植基地主要分散在白市驛、靜觀等。但重慶的消費市場與輻射范圍大,因此,重慶已成為了花卉苗木的集散地,屬消費型市場。安大海透露一個數據,以望海花都為例,2017年交易額達5億,并且每年增幅達30%左右。
對于未來市場,安大海非常看好,并稱花藝消費是未來的趨勢,“消費品質的提升讓花卉產業長盛不衰。”安大海稱,未來望海花都的產業園內將引進生態花卉餐廳,打造都市休閑旅游景點。
家居花藝正消費升級 進口花卉成市場新寵
近年來,你會發現在商場、咖啡館等場所擺放的綠植與過去有了很大不同。幾大“網紅”植物更是成為愛花人士甚至是設計師的至愛。比如,琴葉榕、龜背竹、尤加利葉、散尾葵等就是各種家居設計樣板間的“爆款”。
“日常花園”花店老板方春艷介紹,她的貨源主要是來自昆明和廣州,這兩大國內主要的花卉市場不僅可以拿到國內的花卉,還能買到歐美、日本等國外花卉。
“昱成花卉”是重慶本地一家經營了18年的花卉品牌,主要做花卉批發和花藝設計。該品牌的總設計師黃炳峰從10年前開始從事花藝設計,主要承接一些酒店、商場等公共場所以及私人別墅花園的營造設計。他透露,近年來重慶市場對花藝設計的需求持續上升,市民的審美和消費熱情很高。
“我們公司全年承接的設計項目總額可達300萬~500萬元。”黃炳峰說,重慶是一個很開放的城市,對景觀營造的需求很高。從近年來設計的項目中可以發現,重慶市民比較喜歡自然、唯美、禪意、新中式等風格的園藝。其中,結合家居、陳列等物品的花藝設計成為很多顧客的消費訴求。
對此,安大海有同樣的感受。“過去幾年花卉消費主要是工程項目需要比較多,同時家居花卉要求卻越來越高。”安大海說,隨著老百姓消費水平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如果經營者單單只是做花卉苗木批發,并不能真正的賺錢,而要從品質化的設計入手才有出路。他舉例,一些做得好的商家會從打造陽臺和庭院入手,教消費者如何用花草裝飾自己的家居等,形成了不僅僅是賣花,而是賣配套服務、賣設計等,并能夠引導消費的產業模式。
花藝市場有前景 社群變現需時間
重慶八戒園林有限公司總經理冉家祥認為,重慶的花藝市場很有前景。80~90這個階段的女性已成市場的消費主體。“現在很多人追求餐桌美學,注重食材以及菜品色彩的擺放、搭配,更是有商家專注使用玫瑰這一細分市場做文章。”在他看來,種種跡象表示,市場目前對花藝的接受度相對較高,目前重慶花藝市場的社群已經有一定的規模,好幾家花藝企業的會員都有幾百人。但是在運作、變現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個過程。
“我國目前在舞蹈、音樂、繪畫等都已經形成自己的體系,而插花并沒有形成體系。”冉家祥認為,日本的花藝很成熟,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過來,學習其精華部分,然后形成自己的系統。讓愛好者在初級、中級、高級都有適合自己的教程。
三大焦點
1
重慶鮮花多是外地產
本土種植基地小而散
望海花都并沒有鮮切花市場,很多鮮花店的本地進貨渠道主要來自南坪會展花市和大溪溝花市等小型市場。
“重慶本地鮮花很少,我們一般不在重慶拿。”花店老板方春艷告訴記者,現在的物流水平很發達,鮮花在運輸過程中幾乎不會有損壞,基本不會增加損耗成本。“空運隔天達,貨運時間多一天,時間都很快。每枝花空運的運費在2元左右,貨運物流成本不到1元。”這些成本基本都會轉嫁給消費者,不會給花店的利潤帶來影響。
冉家祥介紹,據估算,重慶每年鮮切花市場總值應該在十億元左右,而香水百合的市場大約有3個億。“幾乎我們市場上所有的香水百合都是從外地引進來,基本沒有本地鮮花。”
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黨委書記唐榮發認為,重慶的鮮切花種植基地不成氣候,整體是小而散的。北碚的靜觀、九龍坡的白市驛以及巴南、潼南、璧山等地均有小規模種植,品種和規模都十分有限。
2
重慶氣候影響鮮花種植
專業培育或能破解瓶頸
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黨委書記唐榮發認為,重慶氣候濕熱,不是很利于鮮花的生長。事實上,重慶正在培育適合本土種植的品種。
冉家祥說,以百合為例,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已研發出適合在重慶本地種植的百合,在城口選了基地,并種植成功。“但本地市場并不知道我市產有百合花,因而種植企業不敢大規模種植,擔心銷路。”他說,重慶的海拔從100多米到2000米不等,這個海拔維度能夠滿足很多花卉的生存條件。
一邊是較大的市場需求,另一邊是不景氣的本地花源市場,供需不平衡的“癥結”真的只是因為氣候嗎?
冉家祥認為,主要還是對花卉專業的縱深度不夠,科學技術能力跟不上。很多企業、學者對鮮花盲目進行引進,導致花卉水土不服。實際上,要從幾百個品種里面 找出適合在重慶本地種植的花卉,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找出耐高溫、高濕度的種類。目前,重慶的花卉主要是農業觀光類為主,各種花節此起彼伏。如桃花、李花還有類似格桑花等草花,鮮花品種整體比較稀缺。一些不懂鮮花的商家盲目從國外引進一些鮮花品種,因氣候不適導致鮮花無法存活。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教授毛華松認為,目前重慶的鮮花基本都是從其他城市引進,本地花源很少。這不僅僅是氣候的問題,還有企業的技術能力,包括培育能力等。實際上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無地域化培育,很多產品都是人工繁殖,顯然在培育技術上我們可能還達不到。雖然人工培育成本較高,但是從外地運進來,物流成本也很大,如果做得好,規模足夠大,我們的成本其實可以和外地花相差不大,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的。
唐榮發介紹,目前,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以及南山植物園對鮮花異地培育的技術有了很大攻克,所以重慶在技術層面不存在問題,但是異地種植對土壤、溫度、光照條件苛刻,需要專業人員的管護,還可能需要大棚培育,這就增加了鮮花的成本,導致本地鮮花在價格上不具備競爭力。另外,在專業人員管護這塊,重慶也缺乏人才。
“重慶發展鮮花種植,市場潛力巨大,我們需要提高栽培管護能力,同時要錯開季節、錯開當季品種,或許還有一定的競爭力。”唐榮發表示。
3
分羹鮮花產業大蛋糕
巴渝特色花卉有“錢”途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教授毛華松認為,鮮花對于提升城市形象以及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隨著社會發展,市場對鮮花的需求變得越來越來大。老百姓有需要,市場就要提供產品。不論是從生活還是從城市風景的角度來講,鮮花產品的市場都是巨大的。
“要發展鮮花產業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市場需求,二是產業培訓。目前看來,市場需求已經不是很大的問題,人們普遍對鮮花的接受度較高,所以不存在市場培育這一說。但是在產業發展方面,重慶要發展卻困難重重。”毛華松認為,巴蜀地區也有很多有特色的花卉,如野菊等,但是我們對本地對特色花卉的開發利用遠遠不夠。
(來源: 重慶商報 作者: 陳竹 付迪西 劉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