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大師專欄 » 正文

      日本大師隈研吾清華談建筑與自然融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5-12  

        2017年3月10日下午,由清華大學《住區》雜志承辦,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加拿大西岸置業集團聯合主辦的“以小見大油然而生——隈研吾北京之行”講座在清華大學主樓報告廳舉行,來自各大科研院所、設計單位及社會各界共400余人參加,聆聽大師的精彩報告并進行學術交流。

      日本大師隈研吾清華談建筑與自然融合

        隈研吾的主題演講,從其作品展開,從小體量項目輕巧玲瓏、透明靈動的材料極致應用,到大體量項目汲取自然、中國畫、茶藝文化中的靈感,談整個項目與環境、與自然之間的融合。他通過29個項目的詳細講解,分享個人設計理念與結構原理。在談到他最具代表性的木結構建筑時,他表示,中國是木結構建筑領域的先驅,17世紀木構技藝傳入日本后,對日本建筑的影響尤為深遠,2011年日本受到地震引發海嘯的巨大沖擊后,日本本土建筑師開始將目光轉向木構建筑。他認為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應當保持謙卑的心態,使用自然的材料,將建筑與自然達到完美融合,應是建筑師應共同秉持的理念。演講結束后,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主持下,他還與四位嘉賓進行了探討交流,并與觀眾互動。

        生于1954年的隈研吾,畢業于東京大學,是日本著名建筑師,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其作品融古典與現代風格為一體。曾獲得國際石造建筑獎、自然木造建筑精神獎等,著有《十宅論》、《負建筑》等,舉辦過多場個人展覽。

        隈研吾在中國參與設計過許多項目,曾多次到清華大學等機構舉辦過講座。本次來到北京,也是為了發布其最新作品。據主辦方透露,今后此類學術交流活動仍將繼續,以進一步建立起中外友好的學術溝通橋梁。

        附:隈研吾代表作品

        (一)三里屯SOHO

        由SOHO中國有限公司開發,位于工體北路南側,是一個功能混合、體量龐大集中,具有城市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項目。項目由5個購物中心和9幢30層高的辦公和公寓樓組成,有旱冰場、帶水景的室外廣場將5個購物中心連接起來,將是北京最聚人氣的戶外步行商業街區和休閑廣場。

        隈研吾用的一個建筑手法就是一個自然形狀的一種建筑手法。比如說第一個自然形狀意味著什么呢?它不是四四方方,或者長方形有棱角的,它是一個圓形的,像人的身體一樣是有線條的。在20世紀的時候,絕大部分建筑師都考慮的是建筑里面的空間,其實建筑和建筑之間的空間就被遺忘了,所以在流線型的設計里面,建筑室外的空間也會變得很有意思。

        (二)高柳町社區中心

        這棟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圓形村落,帶有茅草的屋頂顯示出傳統的輪廓,它也成為圓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號,村落中很多傳統風格的房屋已經消失了。這個“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當地制造者Yasuo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紙(日式紙)。雙層和紙代替了玻璃和鋁板。所有內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墻壁都覆以和紙。和紙以魔芋膠和柿漆做過防水處理,藉此發揮“脆弱材質”的潛力。

        (三)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

        這座建筑是日本建筑設計師隈研吾的作品,叫“竹屋”。按照傳統做建筑,首先要做“三通一平”,“七通一平”,但這座建筑是建在一條山溝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層在山溝的底下,上面一層在山溝的上面。這座建筑的外表都用用竹子包起來,隈研吾認為,竹子是中國的符號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們就會想到中國,在長城邊上建這樣一座建筑是很有意義的,長城又是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的分水嶺,為了避免兩個文明的沖突所以建立起了長城;現在世界面臨的問題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東西方只有聯起手恢復信任,消除敵意,世界才能和平,才能向前發展。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