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世紀中葉歐洲發生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城市化席卷全球,大量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從農村涌入城市。城市化和大都市,可以刺激一時經濟繁榮,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正如老子所說的:“福兮禍之所伏”,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會導致自然資源的枯竭;城市化會造成自然環境的惡化,以至成為人類未來的大災難。
現代城市病盛行需要整治
城市的空氣、水體、土壤受到嚴重污染;住宅擁擠,缺少綠地、陽光和新鮮空氣;交通事故頻繁;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破壞了舒適的氣候;喧鬧破壞了寧靜的居住環境……所有這些都是現代大城市的病癥。
到了21世紀,大城市的人居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惡化,疾病滋生、傳染病蔓延,已經對城市和居民的安全、居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和危害,如果再不加整治,城市就無法持續發展。
不過,面對日漸嚴重的現代城市病,當前城市建設卻興起了一些不正之風,如大廣場之風、農村城市化之風、花園城市之風等等,非但不能改善反而會加劇城市病。對此,人類需要反思、整治。
綠色生物工程整治最關鍵
現代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惡化,整治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社會學方面的兩個途徑:疏散城市人口,設置衛星城鎮;把農村、農民、農地作為一個“社區”,又把城市、城市居民作為一個“社區”,把工、農兩個“社區”組成一個相輔相成的“社會”,這就是“田園城市”。簡言之,城市必須重視農業,不能把農村城市化。
現代城市,是一個“社會”,它是由兩個相互依存的“社區”組成的,這兩個社區,就是城市的“市區”和城市郊區的“農村”。
其二,是工程技術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兩個方法:非生物措施(即工業措施),即消滅污染源,回收污染物,處理污染物;綠色生物工程措施,使惡化的生態環境轉化為良性生態環境。
用綠色生物工程措施整治現代城市環境惡化,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但是,這種綠色生物工程措施是非常復雜的,多方位、多層次的綜合的綠色生物系統工程。關鍵在于這種系統工程,必須由綠色植物的種植工程來完成。用通俗的話說,它必須是植物造景、造園、造綠地,而不能用鋪裝廣場、道路、建筑、雕塑、構筑物來代替。
這種成系統的、復雜的綠色生物工程,為了通俗、易懂和便于操作和管理,又和我國當前的行政體制相一致,所以把它定義為“現代城市園林綠地生態系統工程”最合適。其規劃設計,絕對不能用“景觀設計”的翻譯錯誤的名詞來取代,因為城市園林綠地生態系統工程的大部分重點工程與景觀無關,景觀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內容。
利用綠色生物工程措施改善、提高、維護城市生態環境,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無疑是這方面的典型。城市中心為澳大利亞聯邦首都,在其外圍,規劃了5個相互隔離的社區(遠期為7個)。社區之間主要是牧場,澳大利亞是羊毛出口國,所以隔離帶主要是農地、生產用地,如果要用園林或花園來隔離,那是做不到的。因為有生產的農地,就不必征地;如果是花園和園林,就必須由政府出錢買地。
與之相比,像日本東京、美國紐約、中國上海那樣高層建筑密集,連成一片,一遇到火災,整個城市,便會燒光。像堪培拉那樣分為幾個社區,社區之間的隔離帶種的是瓜果、柿子、核桃,安全性就高多了。堪培拉人口規劃為50萬,每個城市居民的公園面積為70平方米。
應充分利用園林綠地系統
無疑,堪培拉充分地利用了綠色植物帶提高城市的安全性、舒適性,與我們當前為建綠地而建綠地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無疑是綠色生物工程整治惡化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
為此,綠地規劃要滿足安全、健康、安靜、小氣候舒適等功能要求;要起到視覺、聽覺、嗅覺、體感上都有美感,并能觸景生情,上升到心靈美的境界;要成為城市居民進行休閑、娛樂、社交,以及進行文化、藝術科學活動的理想地方;園林綠地要做到能促進城市招商引資、市場經濟繁榮和旅游無煙工業興旺。
當然,就整體規劃而言,田園城市中城市部分不能成片集中,應參照堪培拉分散為幾個社區,中間用農地分隔;現代城市不要再建超過10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即使100米高度的建筑,也只能偶一為之;城市中大量的建筑高度,應限制在大喬木高度以下,為35米~40米,如此,城市園林綠地就能發揮最大的生態效應;城市高層建筑,要盡量少用或不用玻璃幕墻,其屋頂采用草坪或植物覆蓋,其大面積墻面可進行垂直綠化,以減少熱島效應;建筑色彩要明朗淡雅,不能建光怪奇異污染視覺的建筑;大面積鋪裝廣場要加入植物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