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園林植物學家陳俊愉在“梅花文化與現代園林研討會”上的發言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著名園林植物學家陳俊愉老先生今年九十有三。聽聞上海靜安區雕塑公園二期要籌建梅園,請他老人家出出點子,談談與梅花的不解之緣,陳老滿口答應。特別為本次“梅花文化與現代園林研討會”送上視頻VCR。
陳俊愉老先生是我國園林花卉界唯一的院士,長期致力于培育抗寒梅花新品種,被譽為“梅花院士”。他在視頻中這樣介紹:我研究梅花已經長達70多年的時間,大概在1962年,中央搞12年科技規劃。我一下子就拿下了一個大課題,我提議要把中國的傳統十種名花列到國家長遠規劃之中。當時我旁邊就坐著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梁先生聽后馬上就發表了意見,認為梅花、牡丹這個花花草草不值得這么系統地用國家力量進行研究。當時我就回應了梁先生一句是陶淵明的詩句,“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至此梁老不說了,當即就表示贊同。
為什么這位陳老先生對梅花如此情有獨鐘,據他介紹一是梅花是長壽花,即使是在家盆栽,也可以養到十年以上。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朝所植梅花,至今依然吐露芬芳。二是梅花能在冬春時節開花,毛主席有詩句:待到山花浪漫時,它在叢中笑。這首詩描述了梅花的美麗與堅貞,不是愁而是笑。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錚錚傲骨。三是因為梅花以芳香馳名,梅花花朵雖小,香味卻濃郁。靠近她,一股濃郁的花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陳老說在視頻中娓娓道來他和上海緣分不淺,1947年2月,全國第一次梅花展覽就在上海召開。梅花曾經開遍上海各地,但由于梅花抗性很強,最怕不干凈環境空氣。上海城市化地迅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污染和尾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硫增多導致梅花生存艱難,許多梅樹被迫遷移到當時是農田的淀山湖畔和閔行莘莊地區。今年2月份,來滬考察梅花生長情況,尋找還未在梅品種國際登錄系統上登記的新梅品種。欣喜得看到上海市區有還有這么多梅花綻開,香味撲鼻,這說明上海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大大降低了,環境正得到日益的改善。
關于本次靜安雕塑公園內籌建的梅園,陳老的建議是第一梅的株數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有吸引力。老樹新花,枯木逢春,要找一些古梅加以點綴。第二,陳老推薦了“東方朱砂”、“早桃”、“金錢綠萼”等幾個有代表性的品種,更建議籌建方可以培育3米多高的三層果梅樹樁。
中國素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從中國傳出去的花卉至少有2000種,其中包括牡丹、杜鵑、菊花、荷花、百合花等名花,但梅花仍“養在深閨人未識”。梅花文化是老祖宗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優勢,充分弘揚梅花花文化,造福花卉產業。陳老期待明年在來滬到靜安來賞梅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