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著名美籍華人建筑設計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國際建筑設計大師聿銘打造的蘇州博物館,帶著濃濃的中國風禪意。
清新簡潔的設計,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審美趨勢。
核心提示:古典與現代,不僅可以碰撞,而且可以天衣無縫地過渡。這座“為中國而設計”的古代博物館,正是因設計的力量,將傳統中國風的美好和絢爛,表達得淋漓盡致。
蘇州博物館
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東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館,設計者為國際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館址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東、西、中3路,中路立體建筑為殿堂型式,梁坊滿飾蘇式彩繪,入口處側門,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內部東側有太平天國古典舞臺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來自蘇州的一個消息震驚了建筑界,古城蘇州要在三個古典園林——拙政園、獅子林和忠王府旁邊,修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經過長達三年的選擇與論證,來自美國的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最終成為了這座博物館的設計者。
從沒有一座博物館像蘇州博物館這樣,將經典蘇州風格與現代結合得如此自然,如此動人。古典與現代,不僅可以碰撞,而且可以天衣無縫地過渡。這座“為中國而設計”的古代博物館,正是因設計的力量,將傳統中國風的美好和絢爛,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經典案例,是中國博物館的幸運,也是中式設計的一次大膽探索,有著正面且積極的借鑒意義。
蘇州博物館設計風格
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新的博物館庭院,較小的展區,以及行政管理區的庭院在造景設計上擺脫了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而新的設計思路是為每個花園尋求新的導向和主題,把傳統園林風景設計的精髓不斷挖掘提煉并形成未來中國園林建筑發展的方向。
盡管白色粉墻將成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以此把該建筑與蘇州傳統的城市機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巖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筑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并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提供導向并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玻璃屋頂和石屋頂的構造系統也源于傳統的屋面系統,過去的木梁和木椽構架系統將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涂料組成的頂棚系統所取代。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
館建筑與創新的園藝是互相依托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為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不僅使游客透過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新舊園景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