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大師專欄 » 正文

      孟兆禎對我國城鎮發展的告誡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2  

         隨著陳俊愉院士去世,孟兆禎成為我國園林界碩果僅存的院士。先生長期從事園林藝術、園林設計、園林工程、園冶例釋等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編了諸多著作,主持了36項設計,曾獲多項大獎,于2011年被風景園林學會評為風景園林終身成就獎。孟老懷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近年仍然活躍在我國園林景觀領域,近聞他還將參加1月9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園冶高峰論壇,并作重要講話,聞之不禁甚為期盼。

        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成為我國發展愿景,推動城鎮化發展,成為舉國上下的熱詞,但是如何建設我們美麗的祖國,如何建設我們的城市村鎮,大家莫衷一是。筆者有幸拜訪過孟老,也聆聽過他的幾次講課,他非常推崇錢學森先生所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并孜孜不倦地推動著這個理論的發展和實施,而今全國都在推動的"園林城市"究其根源,也有著山水城市的借鑒。孟老對我國山水城市建設、城鎮化的實施都有其獨到的見解,是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最可寶貴的借鑒。

        方向:山水城市是我們的中國夢

        "對城市建設我們要有一個遠景,也就是我們的中國夢。城市建設的夢是什么,國務院下屬的各部、各總局對城市建設很支持,也形成了很多名目,如綠城、森林城市、花園城市、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等,但我覺得我們的城市應該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就是錢學森先生1985年在《人民日報》上提出的,建議中國建立山水城市。"孟老闡述了他作為一個老園林工作者關于城市建設的中國夢。他認為,山水城市彰顯的是中國特色的城市建設之路,不是有山有水就是山水城市。山水城市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強調自然與人類和諧共處,強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協調發展,是要將我國的自然山水畫移植進城市建設,把中國園林構筑藝術應用到城市大區域建設當中。它包含生態城市的全部內涵:不僅是自然環境生態,還包含社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等。山水城市的提出,使我國城市建設既有生態城市的物質基礎,又有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其根本指向是生態文明。

        孟老指出,中國園林不是建筑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園林藝術,因此出現了很多山水詩、山水畫。打造山水城市就是要把山水詩、山水畫融入城市建設。錢學森曾說,他設想的山水城市是把微觀傳統園林思想與整個城市結合起來,讓每個市民生活在園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園林綠地、風景名勝。山水城市概念是從中國幾千年對人居環境的構筑與發展中總結出來的,有著極為現實的人居理想,這個園林版的中國夢有助于推動我國城市建設健康發展。

        "中國夢就是我們的綜合國力,而園林綠化也是綜合國力不可少的部分,因此要做出中國特色、地方風格。"孟老說。他認為中國園林要做到賞心悅目,這正是山水城市的中國特色。中國園林講究"外師造化、內得心源"、"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就是要求設計師把握好場地特色,創作出不同特色的山水畫、山水詩的意境,這樣才能避免千園一面、千城一面,走中國特色、地方風格的城市建設之路。

        方法:城鎮化要把尊重自然放在首位

        孟老說,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排在首位。

        中國的漢字,一人為大,一大為天,最大是天,天就是自然,自然比人大。他認為,黨的十八大提出尊重自然,是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這進一步明確了中華民族的宇宙觀。這對將來的建設,包括城市建設和風景園林規劃,都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人能征服自然、人能改造自然的提法,是與大自然固有的客觀規律不相符的。人類只能在一定范圍、一定規模中改造自然,更多的情況下是要科學的認知自然、真正的了解自然,并按照自然的客觀規律、順從自然。這是人類在實踐中獲得的重要經驗。

        對于中國城鎮化如何發展,孟老認為,城市建設需要服從山水河湖的走向,每個城市都應利用自身天然的地形地貌規劃,打破"千城一面"的現狀。雖然目前城市綠地系統歸風景園林設計,但不是城市的整體規劃。現在,一個城市有30%以上的城市用地屬于綠地,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大。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國家,綠地率達到50%,城市用地有一半是綠地。這就要求園林設計師必然要介入城市規劃。

        任何不尊重自然的做法都要受到自然的懲罰。我國目前約有660個城市,預計不到10年要翻倍,即1200多個城市,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將"大建設、大破壞"改為"大建設、少破壞"是首當其沖的現實問題。我們只有一個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城市規劃專家將城市規劃劃分為6個階段,前一階段為環境建設階段,第六階段為生態環境建設階段,如何體現呢?應明確城市是人類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續發展的環境。因此在城市化的同時,也要使城市社會生產和自然環境同步協調地發展。補償20世紀對自然資源"大破壞"的損失,并在原基礎上重建城市人工生態系統。應由城規專家擔綱,協同生態、建筑、園林、文物等各有關方面專家共謀綜合性的總體規劃,而且要各學科專家從專項角度介入總規。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