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崇澍,植物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植物學奠基人之一。畢生從事植物學研究、教育和組織工作。1916年、1917年和1927年分別發表的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和地植物學論文,均屬我國在各該領域的第一篇科學文獻,對難度較大的蘭科、蕁麻科、豆科、毛茛科等植物的分類進行了系統研究,培養了許多植物學人才,對我國近代植物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錢崇澍
生平簡介
錢崇澍(1883―1965),字雨農,浙江省海寧縣人。生于1883年11月11日,卒于1965年12月28日,享年82歲。植物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一,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地被植物學、植物區系學的創始人之一。
錢崇澍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以“志在有恒”為座右銘。1904年,在清朝舉行的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他考中秀才;1909年被保送到唐山路礦學堂學習。1910年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與胡適、李四光、趙元任、竺可楨等一起遠渡重洋赴美國深造,先在伊利諾大學學習農學,后又主攻植物學,于191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隨后到芝加哥大學進修一年,學習植物生理學和植物生態學。
1916年回國后,錢崇澍曾擔任南京金陵大學教授;1922―1923年,被聘為國立北京農業大學教授,講授“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分類學”、“樹木學”等課程;1923年后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所長、教授兼植物學部主任,四川大學教授兼生物系主任,中央研究院第二屆評議會評議員,復旦大學教授兼農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職;1950年后,他歷任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一級研究員,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等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學部委員)。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被選為常務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錢崇澍無論在學校任教,還是在研究所工作,始終堅持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植物學家。凡他任教過的學校,都建立了植物標本室,為各地開展植物區系研究奠定了基礎。在教學中,他重視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樹立專業思想,喚起學生們學習的極大興趣和采集植物標本的熱情。
錢崇澍在植物學很多領域所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并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了達到科學研究的目的,他多次努力進入中國人不敢闖的禁區。在植物分類學方面,他是第一個用拉丁文發表植物新種的中國科學家,開中國學者發表植物新種之先河。在植物生理學方面,他是中國最早研究植物生理學的學者。在植物生態學和植物群落學方面,他是研究中國植物生態學的第一個學者,1927年他發表了中國最早有關中國植物生態學和地被植物學的論文。1923年,他與鄒秉文共同編寫了中國第一本大學植物學教科書。他是最早提出中國植被分類與分布的學者。
錢崇澍還十分重視森林植物的研究,對植物學史亦頗有研究,同時也頗看重科學普及工作。他獨立完成或與他人合作完成許多重要文獻,如:《中國森林植物志》、《中國植物圖鑒》、《中國植物區劃草案》、《中國植被類型》、《黃河流域植物分布概況》、《中國植物志》等。
1963年10月在北京科學會堂舉行了中國植物學會30周年紀念會,并隆重慶祝錢崇澍從事科學研究工作50周年。會上,他繼續當選為植物學會理事長。當時他已經是80高齡的老人。正當他滿懷信心為祖國科學事業貢獻有生之年時,無情的胃癌奪去了他的生命。1965年12月28日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