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種楊樹。”在蘇北農村,流傳這樣的順口溜。40多年前,江蘇年產木材量幾乎為零,如今全省楊樹栽培面積達1400多萬畝,2010年林業產值達1560億元,無數百姓從中獲益。為蘇北百姓培育“搖錢樹”,并把他們領上了致富路的,正是被人們譽為“中國意楊之父”的南京林業大學教授王明庥院士。
生于1932年的王明庥,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了關注和熱愛,特別對林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4年,王明庥畢業于華中農學院林學系,1957年赴莫斯科森林工程學院留學,攻讀樹木遺傳育種,獲副博士學位。1961年學成回國后,他一直在南京農業大學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工作,1994年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上世紀60年代,王明庥下放到江蘇大豐、東臺務農,當地“冬天風起、飛沙遮天,春天雨后、堿花連片”的惡劣環境,讓他萌生了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后代的念頭。然而,在中國林業史上,楊樹成片林只能在北方栽種。怎樣才能在蘇北這片土地上大面積栽種楊樹?在林業界前輩的指導下,王明庥運用當時國內才起步的森林遺傳學和林木改良法,開始了對楊樹良種的選育研究。
1972年,林業部從意大利引進一批原產北美洲的黑楊無性系種,在南京、武漢、北京同時培育,只有南京獲得成功。王明庥率領課題組,將我國原產能在鹽堿地生存但不易成材的青楊與黑楊雜交,培育出一批具有速生、抗病、材質好、適應性廣等特點的楊樹優良品種。經過數年的多點試驗,證明其中4個新品種完全適合黃淮海平原生長。1979年,這4個填補我國植物學空白的新品種通過林業部鑒定,然后在黃淮海平原大面積推廣。
育種難,試種推廣更難。為了加大推廣力度,王明庥用科研經費買樹苗,親自送到農民家里,請農民種樹、教農民種樹。春來秋往,王明庥走遍了蘇北的十多個縣。試驗到哪兒,哪兒就是他的營地。為了楊樹的推廣,作為獨子的他,沒能在母親去世的那一刻守在母親身邊;為了楊樹的推廣,他患上了難以治愈的痛風病,腳關節嚴重變形。
讓王明庥欣慰的是,如今,這種楊樹已綠遍蘇北大地。一排排高聳挺拔、枝繁葉茂的楊樹,不僅鎖住了風沙、美化了環境,還為經濟欠發達的蘇北地區帶來了無盡的財富。說起這一切,王明庥總是謙遜地表示:“能造福一方經濟,為百姓謀得福利是我最大的榮譽。”
年過七旬的時候,王明庥還針對蘇北楊樹種植的實際情況,以農民種植戶為讀者對象撰寫了一本《南方型楊樹培育技術》通俗讀本,以老百姓熟悉的語言,介紹了楊樹品種、繁育方法、栽培技術、常見病蟲害防治以及楊樹木材制品加工等內容。院士親自為一線農民撰書,一時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