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為我國10大名花之一,屬于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性耐寒,葉子卵形,早春開花,花單瓣或重瓣,有紅、淡紅、綠、白、紫等諸多顏色,花香清淡,亦稱暗香。果實為球形,青色,成熟的黃色,可食用,味酸。
先生已逝,空余懷念。也許我們可以用他最熱愛的梅花來詮釋他的一生:清淡、執著、奉獻。
陳俊愉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園林學家、園藝教育家、花卉專家。他被人們習慣稱為“梅花院士”,但實際上他肩負的是催開百花、播撒春光的重任。陳老書房的墻上,掛著“不忮不求”四個字,這四個字出自《詩經》,含不嫉妒、不貪得無厭之意,這是他一直用以自勉的警句。
陳老對自己是“不忮不求”的。他一生愛國、愛民,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花卉事業;他治學嚴謹,桃李滿天下;他創立了二元分類法,留下200余本(篇)著作;他親自設計了幾個園區規劃,把一生所學形象地留給了后世。陳老對自己又是“有忮有求”的。他希望長壽,得知自己患了癌癥之后,仍輕松地告訴自己的弟子“放心,我會活到一百歲”;他人走了,仍遺憾奔走未果的雙國花方案尚未通過;他人走了,仍遺憾把中國梅花帶到全世界的愿望還沒有實現;他人走了,仍遺憾尚未擴大我國梅花產業經濟。
陳老離開了我們,離開了親人,也離開了他鐘愛一生的花卉園林事業,但是他的精神卻會長留世間,指引著年輕學子們的人生方向。陳老一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貢獻:
一、陳老的最高成就在梅花,他為梅花開遍我國江南塞北做出了長年不輟的堅持。他說,鮮花能營造一種浪漫的氣氛,但當它成為一項事業時,更多的時候意味著艱辛的付出。陳老1940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園藝系,師從汪菊淵教授,后來隨汪老在成都做助教,一起調查研究四川梅花。自蜀中初識梅香,陳老的熱情便燃燒了近70年。自古便有梅不過黃河的說法,我國從元代開始,就有人多次嘗試北移梅花而未成功,然而陳老卻希望經過自己的努力,讓梅花在北方也能開放。1957年,陳老在北京開始培育抗寒梅花新品種,1962年,他植在北京植物園的兩株梅樹悄然開花。“梅花進京”的喜訊頓時傳遍大江南北。之后幾十年陳老將梅花生長線向北、向西推進兩三千公里,讓怒放的梅花可以出塞外、闖關外,在北方遍地飄香,堪稱植物栽培史上的奇觀。1998年8月,時任中國花卉協會梅花臘梅分會會長的陳老,被任命為國際梅品種登錄權威,這是中國首次獲得國際植物品名登錄殊榮,同時也是對陳老在梅花研究領域取得卓越成績的肯定。
二、在學術方面,陳老創立了花卉品種二元分類法,推動了學科發展。1996年,他出版了《中國梅花》一書,在梅花品種分類上創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二元分類法”,進而形成了花卉品種分類的中國學派。他用枝條姿態作為梅花品種分類的第一級標準,即分為直枝梅類、垂枝梅類、龍游梅類3類。再將花型作為第二級標準,每個花型都包含多個不同的品種。這種分類方法如今已廣泛應用于植物學研究領域,被稱為“二元分類法”。它不僅對梅花進行了正名和歸類,還可以指導花卉的栽培、研究、教學、應用、推廣和銷售等。他的研究對中國野生花卉種質資源有深入的分析研究,開創了花卉抗性育種新方向,選育梅花、地被菊、月季、金花茶等新品種70多個,在金花茶育種及基因庫建立、菊花起源及地被菊選育以及薔薇、月季的引種、育種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了多次重大獎勵,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