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大師專欄 » 正文

      劉太格:城市和人一樣是有“身份”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2  

        一頭銀發、溫文儒雅,記者面前的全球城市規劃界泰斗劉太格先生,顯得平易近人、神采奕奕。

        城鎮化是中國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之一,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遠在新加坡的劉太格十分關心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對其中的一些問題也直言不諱。

      全球城市規劃界泰斗劉太格先

        劉太格說,現在許多地方政府喜歡做形象工程,但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把此類形象工程囊括在內,多數是將其擺錯了位置。“不客氣地講,我覺得現在很多城市就是一座建筑的"雜貨店"。我們應該把城市布局完善,再有選擇地做少數亮點的工程,而其它多數的建筑應該做成背景式的建筑”。

        在劉太格眼里,交通規劃不合理也是許多城市的通病。他說,現在很多城市都流行建高架橋,這并不是一個好東西,相反,高架橋過多其實是城市規劃不十分科學的印證,因為沒有規劃好,才需要這么多的高架橋。

        如何從制度上來引導,增強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劉太格認為,在規劃層面,首先應編制出主要城市群發展大綱,協調規劃各個大城市及其輻射的中小城市(鎮)的環境負載力、人口承載力、產業布局。相應的,公共資源不能過度支持大城市,國家和省級在資金配置、財稅政策、金融信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應向中小城市、城鎮傾斜,提高就業能力和人口聚集力。

        人物名片

        劉太格曾任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局長(1979年-1989年),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局長與總規劃師(1989年-1992年),期間完成了新加坡概念圖的調整方案,被稱為“新加坡規劃之父”。他也是全球城市規劃界的泰斗。在中國,劉太格是佛山市、珠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等地的規劃顧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設施規劃評審委員會主席,都江堰地震災后重建規劃方案評審委員會主席。

        高密度城市也可以交通順暢

        談城市規劃


        在任何一個城市拿一塊地,如果找歐美人士來看,他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生活環境,因為他們沒有快速發展的壓力。而如果是亞洲人,他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利潤,怎樣盡可能取得最高的利益

        南方日報:中國有很多人到新加坡學習城市規劃和管理經驗,在你看來,新加坡有哪些做法值得參考?

        劉太格:以規劃為例,新加坡政府承擔了很大的責任,把規劃做得很細,甚至對每個地塊的紅線、容積率等等進行高度控制。這種做法和西方、中國都不同。

        按照西方的理念,政府承擔這么重大的責任、把地塊規劃做得這么細,就是不民主。在西方,每個項目都要協商立場,他們甚至根本不同意要有規劃。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曾在上任時取消了所有的規劃,當然現在又恢復了,因為他們發現,沒有規劃就沒有辦法控制環境、沒有辦法將城市梳理得比較協調和高效率。

        我做過一個比喻,在任何一個城市拿一塊地,如果找歐美人士來看,他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生活環境,因為他們沒有快速發展的壓力。而如果是亞洲人,他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利潤,怎樣盡可能取得最高的利益。新加坡是亞洲城市,在這方面是一樣的,但新加坡又有所不同,規劃師把規劃做得很細,盡量不留爭議的余地。但一個規劃局怎么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都想那么細?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新加坡的做法是每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每個項目在報批的時候都可以提出規劃方案的調整,不過能否調整不是一個人決定的,而是要通過一個委員會來決定。

        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中央商務區,它是從1974年開始建,一直到現在還有新的建筑在建設。除非這個建筑是高水平的、重要的、付得起地價的,否則不能進入,有人擔心這會不會影響發展的速度?答案是不會,因為做全市規劃時,規劃有幾十個不同等級的商業中心,這邊進不來可以到另外的地方去。我們保持中央商務區的高檔次,檔次不高的要到其它地方去—這也保證了發展的速度。這說明一些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們做到了:初期的快速發展,和長期的系統化發展。我們有了方案之后更是嚴格控制執行的,而且速度一點不放慢,其中的關鍵是做成一個好的規劃。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