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動態 » 正文

      “星城科學講堂”舉行 博士講述與自然共存之道(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

      長沙岳麓書院的地面設計有利吸收降雨。

        \

      李皓博士正在演講。

        你知道嗎?無需人為的粉飾雕琢,只要巧借大自然的力量,就可以凈化空氣、保護水體、分解垃圾、綠化環境。稍稍出一點力,舉手之勞就能享受清潔社區的美麗環境。許多真實的故事,大量生動的案例,讓長沙市民盡享科普“大餐”。

        近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科協主辦,市圖書館、芙蓉區委宣傳部、芙蓉區環保局承辦的“書香長沙·星城科學講堂”芙蓉區專場講座開講,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綠色北京綠色行動宣講團李皓博士以《建宜居環境,與自然共存》為題,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與大自然共存之道。

        【觀點一】

        硬化地面改成透水地磚有助解決城市內澇

        “一座宜居城市,應擁有怎樣的環境?空氣質量好、水資源保護好、垃圾資源化、綠化順應自然、無明顯熱島效應。”李皓認為,這些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就可以實現。20世紀50年代,倫敦空氣污染非常嚴重,如今卻是藍天白云、空氣澄澈。漫步倫敦,大樹和攀緣植物隨處可見。綠地表土鋪上有機質覆蓋物,滯塵保墑。攀緣植物使墻體免受日照和雨雪損害,還能吸收空氣中的污染物。

        “內澇困擾著很多城市,大規模鋪設地下管網卻吃力不討好。若能巧借自然之手,就可降低很多成本解決問題。”李皓覺得,內澇的“罪魁禍首”是地面硬化。硬化地面違背了天地相通的自然規律,使塵和水滯留地表。而鋪設透水地磚,磚間留有縫隙,讓雨水就地滲透入地,既能補充地下水源,又能使地面具備自凈能力。“建于1420年的故宮,距今近600年都沒有水淹記錄。2011年6月北京暴雨,太和殿南廣場地面卻被淹了。我們考察后發現,2003年后修繕故宮減少了太和殿南廣場透水地面的比例,很可能是導致透水能力降低的原因。”

        路面設計為中間高兩邊低的“熊背式”,機動車道與綠化帶之間不筑“道牙石”,方便雨水滋養路邊草木;水岸建成斜坡型,為多種水生與陸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筆直的硬化溝渠改造成彎曲的自然化溝渠,避免河流污染并減少下游洪災;工地地面鋪設礫石,完工后將礫石鋪在屋頂,可吸塵減噪透水降熱……一個個科學“妙招”伴著例證從李皓口中迸出,贏來現場陣陣掌聲。

        【觀點二】

        城市綠地不能吸引鳥兒就是綠色荒漠

        “生活中,我們要把垃圾分類進行到底。蚯蚓能吃掉的廢物就是堆肥類垃圾,美國堆成的有機肥會就地出售,一袋售價兩元。”李皓介紹,廁紙具水溶性,可隨水沖走成為污泥,通過厭氧發酵制作沼氣;尿不濕、衛生巾、面巾紙是棉制品,須包好后投入廢物箱中焚燒處理。而為了減少焚燒垃圾時產生的污染物,含氯塑料、印刷紙張、金屬、廚余、園林廢物、玻璃等則不能焚燒。

        “如果一個城市的綠地過于單一,不能吸引鳥兒、蝴蝶,就是‘綠色荒漠’。”倫敦的卡姆利街公園本是城市的垃圾場,通過地表覆蓋、培育微生物和植物群落等措施,建成了具有優美景觀環境和宜人活動場所的公園。“樹干做凳子,堆石塊野炊,路邊低洼地收集雨水,樹枝渣鋪成松軟地面,兒童可以安全行走,還能讓昆蟲通行。”李皓認為,在這樣的城市自然公園生活,人們會得到情感、知識、社交、生理等多方面的益處。

        【觀點三】

        居民生活廢水澆灌門前花園改造荒蕪綠地

        “菜市常成為‘臟亂差’的代名詞,而我在美國波士頓看到的一個菜市,就在城市花園廣場旁邊,統一管理、緊鄰花園,給人美的享受。”李皓介紹,該菜市的攤位棚頂由管理部門統一發放,表明擺攤人繳納了管理費,具有合法擺攤的權利。在花園休閑的人們回家時順便買點菜,方便快捷。“城市的‘牛皮癬’和不文明行為就像頑疾,讓城管部門頭疼。其實,我們何不在路邊為市民設置小廣告張貼牌,在公共場所張貼罰款明示并嚴格執行?”

        李皓認為,許多社區存在綠地荒蕪現象,是缺人栽種照料導致的,社區居民完全可以用生活廢水澆灌出一片花園。“北京在元朝建都時要求百姓在自家院子門前栽槐樹、在院內栽棗樹,由此形成的城市林區如今依然郁郁蔥蔥。”

        “繼承中國古人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與智慧,我們的城市才能真正回歸綠色和宜居。”李皓總結道。

       
       
      [ 院校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院校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