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動態 » 正文

      顧明遠:教育的未來應該是從“教”到“學”的轉變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7-12  

        顧明遠:教育的未來應該是從“教”到“學”的轉變

        當今,互聯網、AR/VR、人工智能……新技術正在改變著教育的形態。昨天,網易一年一度的“金翼獎”頒獎典禮特意選擇“教育的未來”作為主題。

        確實,科技驅動、資本驅動,使得中國教育獲得了高速的發展。那么,“+教育”喧囂之下,人們是否意識到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教授認為,教育的未來應該是從“教”到“學”的轉變。

        事實上,上一年度“金翼獎”頒獎典禮的主題是“回歸教育的本質”,因而本年度可謂延續了“教育本質”的話題。顧明遠表示,教育的原點就是培養人。但是,培養人的觀念、方法、要求都將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對教育產生了重大的變革,教育的環境變了,教育的方式變了,師生的關系變了,這種變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從過去傳統的老師教,轉變到學生自己學、自由地學。

        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觀念轉變》的報告,聲稱要重新定義教育、知識和學習。其中特別提到,要把正規的教育、非正規的教育、非正式的教育結合起來。人的一生除了在制度化的、正規化的教育之外,更多的時間是在非正式的場合受到教育。

        顧明遠認為,互聯網時代擴大了教育環境的,學生們可以從各種媒體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教育的環境變了,教育的方式也要改變,教育已經不是只在課堂里進行個人的學習,尤其是互聯網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顧明遠特別談道,未來的教育當中,師生關系改變了,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載體,也不是知識的權威。那么,教師要起什么作用呢?教師要幫助學生設計適合其興趣愛好、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指導他們獲取有益的信息,幫助他們解決困惑。所以,未來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是一個“學生的引路人”。

        顧明遠強調,盡管教育方式和師生關系發生改變,可是有一個是不變的,那就是教育立德樹人的本質不變。因此,教育的未來仍然要回到教育的原點。隨著教育方法、手段的不斷地變化,教育的觀念也將變化。傳統的教育總是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實際上學生潛在的能力是很大的,未來的教育需要轉變為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成人們用既有的定勢思維教育他們、用現成的知識灌輸他們,而是讓學生們探索未來。這樣才能夠有創新的世界,才能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

       
       
      [ 院校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院校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