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新型城鎮化:多想想20年后讓人焦慮的那些問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01  

        本月,有關新型城鎮化的話題再度升溫。10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10月11日,中國房地產業協會舉辦第八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盡管話題各有側重,但均集中于總結工作經驗、尋找城鎮化發展客觀規律。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中心總規劃師沈遲在論壇發言結束時所言:“所有的政策或方針要建立在城鎮發展客觀規律基礎之上,建立在不正確的認識基礎上或者背離經濟發展趨勢太大的決策,往往滿腔理想也只能是一紙空文。”

        “與城市相比,農村,包括小城鎮中的房產泡沫更令人擔憂。”在某些地方官員眼中,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王涌彬的這種想法太過“杞人憂天”。而在王涌彬看來,一些地方基于目前城鎮化發展水平而未及長遠考慮,大規模集中建設農村住宅顯然是對規律認識不足而留給未來的“大麻煩”。

        兩個農業大縣,兩種城鎮化發展思路,看專家如何點評

        模式A——盤錦大洼縣:以稻田蟹和紅海灘聞名,把生態視為最大比較優勢,并期待實現綠色崛起。會議發言中,讓大洼縣副縣長王彥龍如數家珍的是與宜居鄉村建設密切相關的治理工程,包括以院落環境整治為內容的美化工程,以垃圾無害化處理為內容的凈化工程,以農村污水凈化為內容的碧水工程,以廁所、畜禽場所整治為內容的糞便科學利用工程等。

        模式B——德州齊河縣:有著厚重底蘊和燦爛文化的千年古縣。區位優越,交通發達,準備搶抓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黃金期,用好山東省“一圈一帶”和德州市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機遇,用8-10年實現全域城鎮化。“我們規劃了100個5000人左右的農村新型社區,引導農民就地城鎮化。”會后,有地方參會代表告訴記者,聽了齊河縣縣長石連革的發言,很受鼓舞。

        同樣是農業大縣,一個是讓農民在自家宅基地上按照一定規劃要求翻建房屋,政府多在環境治理上下功夫,共同做大鄉村旅游。白墻黛瓦、土炕灶臺、門前一條彎彎的河……,煥然一新的大洼農村住宅還是東北那個味兒。在那里,無論城里人還是農村人,都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另一個是農民離開故土搬進整齊劃一的大社區,房間里通水、通電、通暖、通氣、通寬帶、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社區里有幼兒園、小學、敬老院、衛生室、警務室、超市、中心廣場、社區服務中心,農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

        究竟哪個才是專家的心頭好?一位長期從事城市規劃研究與實踐的專家跟記者算起了“細賬”:齊河縣總人口有60多萬,縣城人口26萬。照此推算,100個大社區中,平均只有3000人居住,這還并未包括在縣城購置房產的農村居民。顯然,5000人標準建設的社區將會出現大量的空置房屋。“居住條件改善了,這是好事,但從房屋空置情況看,浪費太大。”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4%,發達地區達到60%以上,但農村人口流動還沒有達到最終穩定的狀態。”王涌彬告訴記者,照這樣的趨勢,農村人口將減少至少2億,這也意味著未來將有2億人的房屋出現空置。“這些人早晚都要進城,為什么現在花這么多錢建未來不會有人住的房子?農村住房問題,包括小城鎮的房地產,泡沫很厲害,而我們現在都忽視了這個問題。”

        對此,王涌彬建議,我們在從事城鎮化研究時,必須把兩頭都研究好,不能只研究城市。“新型城鎮化不能只盯著進城農民市民化的問題,還要看到隨著農村人口減少,農村將不斷失去活力。我們怎么讓它保持活力,還要把傳統文化發揚起來,這是個難題。”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