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有歷史長度的,空間周旋首先是歷史的空間、長度的周旋。城市就像樹枝,要有八面觸風;至少除了左右生長,還應該有縱橫舒展。上海曾經有弄堂、石庫門,也有如北京東路、圓明園路緊挨著寧波路、天津路那樣漂亮的周旋空間。
城市歷史需要空間周旋
上海的歷史沿著蘇州河黃浦江生長,有著獨特的歷史長度。上海需要有城市歷史的空間周旋。
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呈現“4+1+1”結構:遠的可以講到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5000年的崧澤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3700年前的馬橋文化,還有廣富林古文化遺址、元代水閘遺址。
李鴻章在黃浦江畔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就是一種歷史空間的打造?;貧w歷史的本來面貌,李鴻章對“老江南”的智慧成長確實起了作用,他和民族工業的關系是難以割舍的。早在1918年,“老江南”就能制造4艘萬噸級、在美國軍隊服現役的軍艦。中國的第一爐鋼、第一架水上飛機也是從“老江南”飛出來的。“老江南”還有頗具規模、水平先進的翻譯館。徐光啟、利瑪竇在此將“銳角”概念帶入中國,對上??茖W精神做出極大貢獻。該翻譯館在中國近現代翻譯史上是不得了的功臣。
和李鴻章有著不解之緣的還有楊樹浦水電煤發電廠,那里有距今八九十年的舊發電機組。美國人曾經想買下來,我們當然不會賣。楊樹浦電廠現已退役,很快會變成工業博物館。
我們小時候非常留戀西藏路橋上的兩個大煤氣包,由于在上世紀80年代城市改造過程中搶救不及時,現已蕩然無存。好在上海更早的3個煤氣包已被楊浦區和文管委聯合保護下來。
這些足以證明,上海這個空間在蘇州河河畔、黃浦江畔有很多的歷史生長點。如果在城市規劃、新一輪改造中把這些涵蓋起來,這座城市就很有長度。
城市要有縱深感
上海這座城市很有縱深感。如果世界要評選包含了風格迥異的各國風情建筑的城市,毫無爭議首推上海。
比如,長寧區新華街道的一條里弄里就擁有各式各樣的外國建筑,所以上海真是擁有一筆很大的歷史文化財富。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上海對老建筑、歷史建筑保護是好的,從全國來看、世界來看,我們不輸給世界任何一座城市。但從發展來講,我們還是要還歷史的本來面目。
上海的博物館是有歷史的。上海的圖書館、博物館從老館搬到新館,順應了城市發展潮流。這沒有錯。但是對上海這座城市來講,它的一種空間的周旋、空間的厚度,慢慢在變薄。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上海除了是歷史文化名城外,還是水系城市。上海是全國僅有的幾座全面涵蓋“三點水”的城市,從太平洋開始,江河湖泊,甚至青浦一個地方,有32個和水有關的鄉名、地名。如果要排序,盡管沒有深入研究,毫無疑問,上海排在前列。上海有電話的歷史,比紐約還早。上海有電燈的歷史,比東京還早。
在城市現代轉型過程中,上海具有這樣四個理念:歷史文化名城、水系城市、工業文明城市、國際大都市。因此,上海這個城市的空間縱深感是任何一個城市無法取代的,是立體地、全方位地、多元地進行舒展,滲透到城市的血脈中、經絡中、弄堂中、思想中。上海之所以好玩、有縱深感、有厚度,其實是與這四大城市發展背景緊密相連的。
城市不能沒有色彩
我和女兒花了三年的時間進行創作,專門畫上海印象。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畫作給大家展示一下上海城市空間的人文情懷和城市色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人,對這種小弄堂、大弄堂、石庫門產生情結,真的終生難忘。就像發生在昨天,就像發生在今天早晨。
凡是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人,看到弄堂、石庫門的空間結構,會想起很多終生難忘的往事。我在北京路、圓明園路住了50多年,看到這些熟悉的環境,真的很想哭。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住在這些弄堂里,在那些指甲紅的房子間走過千百遍;夏天打著赤腳、穿著短褲在弄堂里乘涼,睡在洗衣服的“擦板”上;還在蘇州河、黃浦江那邊玩。上海人就是在這種空間中周旋的。
城市不能沒有色彩。但今天我們細細想,與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初的城市色彩相比,現在真的自嘆不如。那時候城市很有色彩,特別是余暉將要褪去的時候,弄堂的色彩就會變成城市的一種背景色。
從這個意義上講,寧波路、四川路這種新式里弄、舊式里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