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閉幕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收到政協委員提案5375件,提案委員會如此評價本次會議提案的三大特點:一是委員參與率高;二是議題相對集中;三是更加注重提案質量,中肯實在,富有建設性。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有關歷史文化城區保護的提案堪稱“中肯實在,富有建設性”。
前不久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單霽翔委員提案提出包括北京胡同、四合院在內的歷史文化城區保護的意見,正是把聚焦集中于城市的“修補”和“有機更新”,切中肯綮,頗有創見。
單霽翔委員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各種城市功能在中心區的集聚過程進一步加速,北京歷史文化城區問題突出,以往的整體之美變成了當下的殘缺之憾,如在歷史文化城區內不斷修寬大的馬路,建高大的建筑,致使街巷肌理受到嚴重破壞,造成“規劃性破壞”;隨著在歷史文化城區實施大規模的“危舊房改造”,胡同、四合院大量消亡,又造成了“建設性破壞”。目前,北京歷史文化城區范圍內的傳統遺存已經不足總面積的1/3,建筑形式和街道形態在時代、風格、尺度、規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
歷史文化城區是特殊類型的民族遺產,亟需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之。面對城建的某些亂象,單霽翔委員提案叫停“大拆大建”,強調把舊城看著有生命力的整體,要盡可能對舊建筑再利用。他提出的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設想是:重點保護故宮、天壇等城市文化景觀,保護以中軸線為代表的城市軸線體系,修補內外城和皇城城郭及傳統水系格局,凸顯歷史文化城區面貌的完整性,維護宜人的街道空間歷史文脈,構建建筑群整體和城市公共空間體系。有鑒于此,單霽翔委員在提案中言之鑿鑿地建議:將北京62.5平方公里歷史文化城區尚存整體保護價值的歷史街區,全部公布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實施“整體性保護”。
單霽翔委員的這一提案適逢這樣的一個大背景,即: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北京市制定了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為重點任務的具體目標。從預期性觀之,北京歷史文化城區保護也迎來了極佳的機遇。單霽翔委員上述提案得到有關部門重視乃是理所當然的事兒。包括胡同、四合院在內的北京歷史文化城區有望得以“整體性保護”,善哉善哉!
美國社會哲學家路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是什么?》一書中,極力主張城市建設必須與地區歷史文化協調一致,城市化不能遠離歷史傳統。他把當今大都市普遍存在的問題稱之為“羅馬化”,其核心是“物質建設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會人文中的最壞狀況”。其原因在于:“羅馬人從未認真處理這些現實的文化問題和城市問題,他們貪得無厭地追求權力和權力的種種物質表現,并將此作為生活的理想”。城市建設的“羅馬化”,直接導致大都市規模失控、結構失衡與功能失調。按照芒福德的城市理論,人類理想的城市不是當今的紐約、東京、倫敦或巴黎,而是挪威、冰島等小國家的城市。試問:我國城市建設中,有沒有“羅馬化”的傾向?倘若存在這一傾向,又該如何糾偏與消除?——看來,單霽翔委員的上述提案不失為一方藥石,它也不止是獨然針對北京一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