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周其仁: 城市病不在于"擁堵" 而在于"不通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1  

        “先把‘核’做好了,沒有‘核’,是‘圈’不成的,也‘群’不成。”4月24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其仁在接受大公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當天,在新華網思客的《思客講堂》上,周其仁進行了一場關于“城市化下一程”的公開演講。

        而就在周其仁公開演講的十幾天前,4月初,第一個跨行政區域的城市群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準發布。

        “我們現在還是太散,把散的事物連成一片,是農村的思路。”周其仁向大公網記者坦言。

        而媒體此前報道稱,京津冀一體化方案亦有望于近期出臺。顯然,這一系列政策并非其樂見。

        周其仁認為,向城市聚集已成為一種全球趨勢。中國上一程的城市化擴張速度驚人,但并未真正形成輻射與影響力。我國城市化的下一程,要對現有城市的密度、集聚、便利以及更廣義的城市生活質量,給予更高的關注。

        “我還是強調這個觀點?,要加強密度。”周其仁向大公網記者表示。

        在當天的演講中,周其仁稱,“在撐開的城市骨架上好好長點肉,好好發育城市肌體,是城市化下一程的重點。”他同時認為,我國的城市化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加上債務、環境等因素,我國的城市化勢必面臨轉型,單純依靠擴張城市規模難以為繼。

        周其仁建議,下一步的城市化要在已撐開的城市骨架范疇內,將城市投資和建設的重點轉向集聚和合理的密度提升,并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活性化程度、經濟文化活動品質以及普通市民生活的便利水平。

        近年來,中國城市病飽受詬病。周其仁認為城市病不在于“擁堵”,而在于“不通透”。他指出,高密度的城市可以更加有序,這取決于我們的知識和管理能力。

        周其仁援引國際城市理論思潮關于“緊湊城市”的主張撰文指出,“這派理論專家曾反省了城市蔓延帶來的生活不便利、環境不友好,反其道而行之,倡導更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與管理,通過合理提升、而不是降低城市密度,來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可持續成長”。

        周其仁主張,評價城市不能從“尺度”出發,而要從“密度”看城市。而密度之于城市,在周其仁看來,意義重大:首先,密度夠,分工就發達,沒有足夠的密度,很多分工無法實現,而分工是提高生產力,進而提高收入的根源之一。其次,城市密度的增加,可降低信息成本,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也會降低。第三,隨著我們越來越走向知識驅動型經濟增長,需要頭腦優秀的人密集地聚集,從而相互碰撞、相互激發。

        周其仁指出,下一程的城市化不能光注重建筑,更要注重人的活動,而這需要企業家來推動。同時,周其仁認為,政府應激活體制機制,讓民間和社會資本發揮作用,共同把城市化推到更健康的發展階段。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