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中國城市建設是“偽現代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1  

        “我曾去過日本京都的產寧坂,有一天走在街上,在一個轉彎處看見一座沉寂的古塔,在夕陽照映下,那種時間帶來的美感無法言喻。這就是一座偉大的城市,它是你在一個不經意的轉角、在你驚鴻一瞥時,看見的一個古老文明。”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姚遠1981年出生在南京的白下街道,也就是今天的秦淮區。從中學時代起,他就愛騎著自行車漫步在南京城大街小巷,看見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樹下參差有致的明清風格老街——南塘金陵府、北宋江寧府、南宋建康府、元集慶路……這些傳承下來的古城文化遺產,讓姚遠這樣的老城市民,在城市的具體空間中得以觸摸。

        上個世紀末,金陵高考狀元姚遠前往北京大學報到,從六朝古都南京到帝都北京城,姚遠的腳步從上一個古城踏入下一個古城。

        大學時代,他見到還未被過度修繕的十三陵在夕陽下的蒼涼景觀,竟然和唐詩中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意境如出一轍;大二時他第一次自己登景山,俯瞰老北京城的風貌,胡同、四合院、街道……震撼的感覺無以復加。諷刺的是,那是在2000年,正逢全國興起古城“大拆大建”的高潮。

        大學四年,姚遠在游歷了南京、北京、蘇州、揚州等老城古跡之后,面對一片片古城民居在推土機前的轟然倒下,他逐漸萌生了為古城保護做點什么的決心。

        行動 一場漫長的古城保衛戰

        十多年來,姚遠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他覺得“與其在學術期刊上清談公共領域或公民參與之類的話題,更不如從保護自己的城市的行動開始”。然后,就是十多年漫長的古城文物保衛戰,這位80后博士在南京老城保衛戰、北京宣南老城改造、陜西韓城古城拆遷等事件中,在報刊上多次公開發表意見。這些奔走呼號的歷程,如今集結在新書《城市的自覺》中,這本圍繞古城存廢之博弈的實錄,也凝聚了姚遠對城市建設與復興的理性思索。

        從2002年起,姚遠就開始關注南京老城區的保護。2006年和2009年,南京老城區曾兩度被視為“危舊房區”而予以拆除,由此也催生了兩次“南京老城保衛戰”。第一輪保衛戰中,姚遠給相關專家學者和委員代表一路寫了300封信,隨后16名專家聯名緊急呼吁,然而舊城改造的推土機依然肆意地推倒了近50萬平方米的歷史街區。2009年,“拆”字再度刷上南京老城,在梁白泉等一批南京知名學者的聲援下,姚遠再寫呼吁信。這一次,在中央的重視和南京市政府的督促下,拆遷停止了。

        隨著生活地的流轉,姚遠目光所及的古城,逐漸從南京轉移到了北京。近年來,他參與過保護梁思成故居、東四八條、西四北大街、宣南及反對圓明園重建等重大文保事件。這些保衛戰在他看來順理成章,因為人生活在城市,理應參與到城市保護中去。

        當下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個明顯的變化——大幅推進城鎮化建設。姚遠認為,古城保護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也面臨著新形勢。他說“城鎮化建設下如何進行古城保護”這個前無古人的巨大命題,如果處理得好,那么中國人世代都能享有這份“活的遺產”;反之,如果繼續“大拆大建”,幾千年的文明古城將就此永遠消失。“因為我們拆掉的不僅是地表上的古建筑和街道,還會把地下的歷代歷朝遺跡全部拔掉,甚至把居民的生活方式、方言、小吃、民俗等文化脈絡全部抹殺干凈。中國的唐詩宋詞和山水畫作這些文化遺產和我們的古城古鎮、居民院落是無法分開的,如果沒有古民居,后人無法領會歐陽修所言‘庭院深深深幾許’是怎樣的意味,無法理解古人如何在這些空間中創造出優美的文化作品。”

        思索 古城與人唇齒相依

        新書《城市的自覺》收錄了這些年姚遠為古城文保奔走吶喊的見解,這種“城市的自覺”在姚遠看來,是一種文化層面上的“自覺”,是政府、知識分子和老百姓等各方達成的一種共識。“這種共識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絕不僅僅留在典籍里,而是也存在于活態的城市具體空間中的,只有將這些有生命力的東西保護下來,城市文脈才不會毀壞。有了小橋流水,蘇州才為蘇州,有了胡同四合院,北京才為北京。”

        姚遠所說的老城保護,并不是要維持那種年久失修或者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而是根據古民居的不同類型來進行修繕,使得這一街區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又能讓居民安居樂業,保持傳統社區的肌理。中國在這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前些年北京煙袋斜街的整治中,政府宣布‘不拆了’,僅投入不到160萬元用于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當地居民都自己投入到修繕工作中去了,花了很少錢,就把自家民宅修繕得古色古香。結果,煙袋斜街的建筑風格沒有改變,原住民也沒有遷移,2010年煙袋斜街入選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就證明這種古城保護思路是完全正確的,這種方式可以激活一個街區的生命力。”

        在姚遠眼中,歷經千百年歲月洗禮而形成的古老街巷肌理,存在于在此居住的百姓生活中,而古城與人始終唇齒相依,在各個街區,構成了一幅姿態各異的“清明上河圖”。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