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規劃數據+”時代何時到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10  

        “解惑找度娘、出門靠導航”。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搜索引擎上的海量數據、“零距離”溝通的通信手段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同時也給規劃行業的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那么,我們何時才能迎來“規劃數據 ”的時代?

        大數據改變規劃分析方法

        大數據不是突然產生的概念,而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大數據概念產生之前,現代信息行業已經意識到信息和數據的不斷增長態勢,并提出了“信息爆炸”、“海量數據”等概念。

        “規劃編制的依據是什么?其實就是數據。”江蘇省南京市規劃局江寧分局的規劃師向記者介紹說:“傳統的城市規劃數據源包括歷史沿革、人文民俗、地質水文、產業經濟、道路交通、各類用地信息等,但是這些數據的時效性差、統一性差、獨立性差,對于人本要素體現不夠。”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源無處不在。通過城市實時路況信息、出租車的GPS軌跡、公交卡刷卡記錄等可以分析交通與用地規劃的結構性問題;通過智能電網、燃氣網和水網采集每家每戶的使用數據,用來評估城市規劃的效果和城市運行狀態,可以對人群和產業類別進行更精細的分類;移動通信技術是描述城市人口數量和空間分布的“終極”數據,通過人的位置,可以描述區域、城市、道路、用地等情況……這些數據都能夠更好地反映人本要素。

        另外,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指出,大數據的產生往往表現為短時間內的突然積聚,例如春運期間的人口流動情況、上下班高峰時段的城市交通狀態等,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更好地揭示這些爆發式社會現象的規律。大數據的產生往往具有時態性特點,即數據是經過長時間積累而形成的,這種積累可以呈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這些數據不僅能反映自然環境的生態變化,而且能夠反映出越來越多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原來只能通過統計數據看到面兒上的事兒,現在可以看到更具體的細節。”

        與傳統的靜態統計和抽樣調查獲得的數據相比,依靠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實時對所有信息資源進行相關分析,可以更為全面客觀地描述城市的現狀和問題,使規劃能夠更好地評估和調控城市空間,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規劃數據 ”成熟尚需時日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或者增強了傳統的規劃分析方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院專家指出,當前的數據量呈爆發式增長態勢,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數據本身是否可信?“我們不可能在進行一些重大項目時冒著風險使用某些不具備可信度的數據。另外,對完全一樣的數據運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也有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該專家表示,一方面,信息與網絡所產生的大量數據正在反映這個時代的足跡,但這些足跡所代表的事實與規律還需要從海量的數據里去挖掘分析。如果能善加利用,則可以將這些數據變為一份財富,指引規劃行業前行的方向。另一方面,持續增長的數據所產生的隱私安全、錯誤分析以及理性與感性分析所帶來的差異可能會使規劃工作者迷失在大數據時代里。

        “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收集數據,并找到使用數據的合理方式。”該專家強調,數據分析需要與專業領域知識相結合,并以專業的認識和判斷,探索一種漸進式的方法。首先要明確需求,即規劃的分析和評價需要什么樣的方法和數據。其次是研究可行性,即有哪些可以獲得的新型數據,能夠為規劃提供何種依據。最后是完成對接,即如何融合新、老方法并評估其差異。

        高質量的大數據分析會為規劃提供參考,大數據為規劃過程創新提供技術支撐,推動規劃過程的人本化、科學化。大數據時代也為城市規劃指明了創新方向,我們共同期待早日走進“規劃數據 ”時代。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