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軟化城市建設鐵殼 "海綿"興建背后需冷思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10  

        近年來,逢雨必澇逐漸演變為我國很多大中城市的痼疾,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雨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雨水成為城市的一種“包袱”。

        “目前我國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從管道里集中排出。強降雨一來就感覺修多少管道都不夠用,許多嚴重缺水的城市就這樣讓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巡視員章林偉認為,這說明城市排澇抗旱的思路必須調整,把雨水這個“包袱”變成城市“解渴”的財富。

        國際著名水文氣象專家林炳章指出,城市發展太快,把雨水要滲入的草地、水溝全部變成了硬化的馬路,小區里的綠地也硬化成了停車位,雨水無法滲入地下。“海綿城市建設最大的背景是城市發展理念的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樓、水泥街道的建成,我們的城市似乎變得越來越‘硬’,不會呼吸了。雖然有綠地,但綠地大多是隔開的、高出來的,雖然好看,但并不環保。”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張全說。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需要創新觀念,不要再片面追求高樓大廈,而要更加注重城市管理的精細化、人性化。“高出地面的綠地最好建成下洼式,樓房要能存蓄雨水。”張全說,過去,我們城市的排水管理要求的是“隨降隨排”,排得越快越好;現在希望水“滲下去”,把路面、小區、綠地的水用工程手段蓄起來。

        告別“逢雨必澇”

        “雨季一來,城里看海”。住建部對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至2010年間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與此同時,我國600多個城市中近400個缺水,每年的缺水量約70億立方米,其中70%的缺水是水質惡化造成。

        “無論缺水還是內澇,城市蓄水能力下降都是重要原因。”北京建筑大學教授李俊奇指出,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積增加,占用了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切斷了自然水循環,導致“逢雨必澇”“雨停即旱”。

        讓城市“自主呼吸”,被視為這一難題的解決之道。前美國西雅圖市政府資深環境專家、深圳大學佘年教授,曾主持該市最大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在他看來,擺脫城市“看海”窘況,最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就是建設“海綿城市”。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缺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意味著被水泥硬化的“鐵殼城市”逐漸可自由呼吸、自然吐納,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態水系統。

        江蘇省住建廳城建處副處長何伶俊指出,從技術角度講,江蘇每年降雨量大概1100毫米,70%-85%將被要求蓄滯,今后規劃對此要加以控制,地塊出讓時徑流量、透水路面等作為要件寫進去,開發前后地塊排水量須持平。如此一來,既不增加市政管道壓力,也會達到滯留洪峰的效果,還可避免馬路被“開膛破肚”。以往城市排水,靠的是管渠、泵站等設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綿城市則以“慢排緩釋”、“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產業需要邊學習邊實踐

        “設計工作可謂是打造海綿城市中最高端的工作,涉及氣象水文計算、建模等諸多工作。但是,我國的市政設計院和建筑設計院基本上都沒有接觸過海綿城市的設計工作,對此缺乏了解和實踐,因此在這方面的設計只能邊摸索邊進行。同時,社會上也缺少能夠獨立承擔海綿城市設計工作的單位。這些工作都在起步階段。”中國水工業互聯網總經理張穎夏說。

        由于我國各地降雨情況、地勢、土壤、植被、排水、污水處理能力都存在差異,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張穎夏認為,可以根據地區差異,在我國不同地區設立國家授權的工程實驗中心,起到指導示范作用。“初步可以考慮依據西北、西南、東北、東南的方位建立4個工程實驗中心。”

        此外,海綿城市建設成果的評估也是產業面臨的又一問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杜鵬飛與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均表示,數據缺失將導致海綿城市試點驗收困難。據悉,目前國內在雨水排放方面缺乏公開的監測數據,而沒有數據就無法評估試點成效。另外,能夠和具體地域結合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與工程技術研究基礎不足,沒有同步建立監測評估體系和專門隊伍等問題也成為當前的建設難點。

        雖然地方在試點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但是挑戰中也往往蘊藏著商機。張穎夏表示,未來規劃設計、工程實施、材料設備供應企業、評估咨詢機構都將從海綿城市建設中受益。李迪華則粗略估計,海綿城市將帶來6萬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海綿城市建設涉及技術服務、材料、工程、儀器、管理、居民生活等多個領域,其市場拉動作用不亞于城市化建設。”

        熱潮之下更需冷思考

        有著美好生態愿景與巨大市場蛋糕的誘惑,全國興起海綿城市建設熱潮實屬正常。業內專家提醒,在熱潮之下,海綿城市建設還需冷思考。

        北京建筑大學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車伍認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潮為行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與挑戰,更面臨著諸多有待探討的現實問題。“海綿城市建設的符號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認識不到問題的實質,并且不能踏踏實實地將其解決,海綿城市建設可能會半途而廢。”

        車伍介紹說,我國城市發展速度較快且人口密集,而對于土地的開發也有些過度,“城市的規模像攤大餅一樣的發展”對于自然破壞的強度也更大,因此修復就更難,代價更大。他認為,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避免幾個誤區,如“只重視地下不重視地上”、“只重視灰色不重視綠色”或“只重視綠色不重視灰色”。他認為,海綿城市建設首先應做好全局戰略規劃,應從法律體系、財稅政策、管理機制、技術與產業體系、人才培養、公眾參與等環節綜合考慮實施。

        此外,海綿城市建設成果如何評估?業內人士普遍指出,數據缺失將導致海綿城市試點驗收困難。據悉,目前國內在雨水排放方面缺乏公開的監測數據,而沒有數據就無法評估試點成效。另外,能夠和具體地域結合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與工程技術研究基礎不足,沒有同步建立監測和評估體系和專門隊伍等問題也成為當前的建設難點。

        而PPP模式是否適用也為業內人士質疑。某水處理企業負責人透露,海綿城市的很多建設,受益的是大眾,但市場主體直接得到的收益很少,因此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即便有啟動資金,但之后的配套資金籌集也將比較困難。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