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智慧城市建設更應追求“真善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10  

        以2012年“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啟動為標志,我國迅速進入智慧城市規劃和建設高潮期,無論政府還是市場都表現出極大熱情。與此同時,一些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逐漸凸顯,有些耗資巨大的智慧城市項目對城市發展的貢獻度并不高,一些人評價是“成本很高,獲得感很差”“局部亮點很多,整體乏善可陳”。不把握“真善美”這一核心理念,就會出現智慧城市基本內涵不確定、評價體系不健全、發展定位不明確、戰略框架和路徑稀里糊涂的情況,匆匆上馬的各種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不可能真正使城市運行管理和生產生活智慧化。

        智慧城市建設應以“真善美”為核心理念、以現代信息科技為主要生產工具、以“城市物質形態靈妙化”“城市社會管理智能化”“城市文化服務人性化”為目標體系。從“真善美”核心理念出發,可以將智慧城市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以“真—科技智慧—物質文明”為基本構架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以“善—管理智慧—制度文明”為基本構架的“管理型智慧城市”;以“美—人文智慧—精神文明”為基本構架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這三者之間的內在機制可以表述為:“真”是智慧城市的基礎,“善”是智慧城市的保證,“美”是智慧城市的目標。三者三足鼎立,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偏廢,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的“系統設置”。一個理想的智慧城市,必然是科技型、管理型和人文型的包容性發展。實踐證明,僅僅把智慧城市建設聚焦于科技型智慧,缺乏管理型智慧和人文型智慧的觀照和引領,必然會出現“成本很高,獲得感很差”的現象。就此而言,以“人文型智慧”為中心重新布局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和服務管理平臺建設,應當成為我國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的重點目標。

        城市是為了讓人的生活更美好,滿足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我們應確立以智慧科技為重要基礎、以智慧管理為主體形態、以智慧人文為理想目標的戰略定位和基本思路,在世界智慧城市建設中開拓出一條具有戰略突破意義、變被動為主動的自主發展新路。 (摘自《人民日報》,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