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評論:城市規劃如何遠離“建筑法西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10  

        編者按:

        在舉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一直想找些城市規劃與該話題相關的文章與大家分享。“恩斯特﹒梅”、“建筑法西斯”、“衛星城”、“城鎮化”此時恰好躍入眼簾,而“衛星城之父”在現代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領域做出的貢獻不只是讓他的理念“遠離‘建筑法西斯’”,更跨越了國界,成為世界城市規劃學領域中的瑰寶。

        2014年,是恩斯特﹒梅(EmstMay,1886-1970)逝世的第44個年頭。這名出身于皮匠家庭的德國建筑師,在現代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冷戰”時期的蘇聯,也都會吸收并實踐這位來自“敵對陣營”的建筑師的學說。他因為1921年提出后來被稱為“衛星城”的這一現代城市規劃理念而被人們稱為“衛星城之父”。他將這種分散市中心生活壓力、居住生活區向市郊外輻射的理念戲稱為“遠離‘建筑法西斯’”。

        恩斯特﹒梅的“新法蘭克福”

        根據恩斯特﹒梅提出的理論及其他后世建筑學家所給出的定義,衛星城通常指一個大都市附近的一些中小型城市,具有以下特點:

        通常其存在早于大都市郊區的擴張之前;

        其經濟方面和社會方面部分或者完全獨立于大都市而存在;

        通常由地理屏障(比如河流)將其與大都市之間進行物理隔離;應擁有獨立的城市化區域或者功能相類似的區域;

        擁有自己的睡城;

        擁有被傳統內城住宅區包圍的傳統商業區。

        在德國,睡城現象有一個有趣的外號——第五種輪作方法。輪作在農業上指有順序地在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而在德國,更多的市郊、鄉間的土地不再是農作物的沃土,而是開發成為在市中心工作的人們的生活區。德國的睡城現象在“二戰”之后初露萌芽,當時的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化為廢墟,重建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相比之下,市郊乃至鄉間的建筑保留的相對完整,于是從那時起,大城市周邊逐漸涌現出各個“衛星”一樣圍繞在它周圍的生活區。

        德國幾乎每一個大城市都有隸屬于自己的衛星城,如柏林擁有五個衛星城,漢堡擁有三個。雖然衛星城的人口無法與市中心的人口數量相比,但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口一直呈上升的趨勢。在功能上,衛星城基本上以居住生活區為主,因此衛星城大多坐落于城市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適合人們在工作之余的休閑活動。有的衛星城擁有市議會,有著獨立自主的城市管理權力;但大多數衛星城的建設以交通、文化為主,在經濟方面大多依賴于市中心的發展。同時,由于居住在衛星城的人們大多以市中心為主要工作場所,因此德國的衛星城全都具有非常便利的交通,城市鐵路、輕軌、公交線路以及公路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當完備,由于白天時居住在衛星城的年輕人都趕去市中心工作,所以在工作時間,衛星城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小,因而凸顯老齡化問題——路邊隨處可見老年人牽著狗出來散步,所以,這些衛星城在德國又被戲稱為“老人與狗的城市”。

      法蘭克福不僅是德國金融業和高科技業的象征,還是歐洲貨幣機構匯聚之地

      法蘭克福不僅是德國金融業和高科技業的象征,還是歐洲貨幣機構匯聚之地

        “衛星城之父”恩斯特﹒梅畢生最大貢獻,莫過于上世紀初將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作者注:即中國人經常提到的法蘭克福。此外,德國東部靠近波蘭邊境也有一座名為“法蘭克福”的城市,為了區分,德國人習慣將后者稱為“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重新規劃,建設了一個“新的法蘭克福”項目,為緩解城市中心住房壓力,新建了12000個按照他設計的標準化流程制作的“新法蘭克福”居住區。在梅的主持下,居住區吸引了大量文藝界人士的注意。雖然這一設計項目后來毀于納粹之手,但是德國戰后城市發展的路線也基本遵循了梅之前的構想。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