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景區資訊 » 正文

      揚州大明寺西花園復建 重現親水小石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26  

        1955年,著名建筑學家陳從周先生帶領上海同濟大學建筑系部分師生來揚實習,與揚州市建設科合作,進行了城市現狀調查,對揚州城市的歷史沿革、自然條件、人口、土地使用、居住區、公共建筑、學校、園林綠地、名勝古跡等12類分別作了調查分析。陳先生后來留下巨著《揚州園林》,里面有完整的平面圖和剖面圖,為今天揚州古建恢復提供了依據。而大明寺西花園湖心島上正在修建的小石橋,就是從《揚州園林》中的“大明寺平山堂西園平面圖”里找到的依據,因為那條連接小島和西岸的橋早已不復存在。

      \

      小石橋已初露芳容

        九曲造型

        連接美泉亭與西岸護坡

        昨天,秋意微涼,大明寺西花園內,湖水幽幽一碧,湖光山色格外動人。湖心島上有口泉眼,便是聞名于世的“天下第五泉”,泉水清澈可見,島上還有座清代風格的美泉亭,飛檐翹角。小島和西岸是分開的,游客走到這里,不得不再折回頭另覓出路,游客往往有些掃興。

        “為了讓游客不走回頭路,我們根據60年前陳從周先生調查留下的"大明寺平山堂西園平面圖",決定恢復這座石橋。”大明寺方丈能修告訴記者。

        施工現場,工人師傅正抬著打磨成長方體的石塊安放在橋面,一塊長350厘米、厚43厘米的石板重600多公斤,10個壯漢小心翼翼地肩扛著,從數米高的湖岸上移到湖面上。師傅們藝高膽大,大家一起喊著號子,步調一致慢慢前移。據悉,他們一共要將大小200塊石頭各歸各位。

        據設計師介紹,這是一座貼水的清代風格小石橋,長30米、寬2米,呈現優美的九曲造型,恰好將島和護坡連接起來。奇巧的是,此橋不見欄桿,只有60厘米高的坐墩,游客可坐在橋上邊休息邊眺望,欣賞美景。

        雖然橋不算長,但是全用石頭砌成,所以造價不菲,預算達100萬元。而這些石頭全是來自山東臨沂的上等黃岫石,其石質堅硬,是花崗巖的一種,外表黃色、暗黃、白色相間,花紋細膩美觀,既古樸又跳躍,為靜謐的湖面再添一景。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