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級的地震讓九寨溝景區著名的火花海、諾日朗瀑布、熊貓海嚴重受損。有人希望復原,有人認為無需修復。有關專家表示,九寨溝秀麗的景色本來就是自然風光,它們本身就是不同時期大地震等構造運動的產物,其形成屬自然地理演化過程,不建議人為修復。
地震后的九寨溝(中國風景園林網配圖)
去年年初,我去成都和重慶旅游,當時也有考慮是不是順便到九寨溝旅游,終于,因為時間的安排問題,這個念頭打消了。不料想時隔一年半,我曾經錯過的景色也許就永遠錯過了。突如其來的災難,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不僅奪走了人的生命,同時也摧毀了美麗的風景。所謂滄海桑田,就這樣在一瞬間完成了。
如今的九寨溝一片狼藉,到處是殘垣斷壁。于是問題來了,我們該拿這一片廢墟怎么辦呢?是動用人工的力量把它們修復,還是順其自然,等待著煙消云散,九寨溝能夠給我們呈現出新的景觀。就像專家們介紹的,如今的九寨溝基本面貌,也是來自于大約1060年的一次大地震。
可以說,沒有那次大地震,也就沒有了今天的九寨溝。九寨溝里的海子,全都是當年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隨著歲月的流轉,這些堰塞湖漸漸穩定下來,形成了如今這種舉世無雙的風景。那么誰也說不清,這一次地震之后,九寨溝會不會形成新的堰塞湖,形成新的前所未見的風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是我們所能想象和設計出來的。
當然,無需修復,順其自然這樣的話,我們這些旁觀者說出來很輕松,也不用負什么責任。但對九寨溝當地的民眾來說卻不是這樣。且不說震后的場景會給當地人帶來心理創傷。就從生活的角度來說,九寨溝的風景堪稱是當地人的衣食父母,是當地經濟的主要支柱。我想人們迫切希望旅游資源能夠迅速恢復,希望游客能夠蜂擁而來,所以我想他們不會希望就這么順其自然吧?
但其實問題就在復原這兩個字,好像我們一定要把一切恢復到原來的樣子。為什么要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因為人們覺得原來的樣子好。但我想這只是一種靜止的眼光,我們只是拿現在的廢墟和過去的美景相對比,但卻無法想象還可能有更美的景色因此而出現。如今的九寨溝,是一千年前一場地震的產物,但我們不知道地震之后多少年才形成了這樣的景觀。如果是500年,我們有等待的耐心嗎?
所以我的想法很簡單,我們當然要修復九寨溝,我們沒有那個耐心等待它慢慢演化。但我們也不必刻意地還原九寨溝的舊時風景,更好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地改造。說到震后重建,飽經滄桑的日本可以說經驗豐富。1995年大地震之后,日本的兵庫縣徹底被摧毀,在震后重建時,當地政府發起了一個《不死鳥計劃》,開啟了創造性的重建。該計劃為此制定了相關的原則,比如,在災后復興的過程中,不能破環環境資源,要營造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共生社會。
對于人為破壞的景觀,我想重建的意義會更重大,就像“911”之后,美國人迫切希望在重建世貿大廈或者別的什么建筑,因為對美國人來說,重建的不僅僅是建筑,還有內心。而對于天災來說,我想我們應該持更加平和的態度,這里面盡管有恐懼,但卻沒有仇恨,大自然很殘酷,但并不邪惡。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與之和諧共處,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所以 對于九寨溝, 我們當然不能聽之任之,也沒必要修舊如舊,當務之急,是把危險和混亂清理掉,然后再看看有什么新的景觀可以開發出來。 我想這不能叫改造自然,這只是在加速自然的演進過程。 或者說,人類的行為難道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嗎?自然的美景只有我們人類才能欣賞,那么把我們的思想和審美訴諸于自然是正常的。 對于九寨溝來說,你愛或者不愛,它都在那里,不聲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