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景區資訊 » 正文

      規劃建設不合理 偏離生態旅游標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6-15  

        以森林公園為主要依托的森林生態旅游業已進入大眾化旅游的新階段。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立各級生態旅游地3000個,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0%。

        森林生態旅游利用原本具有一定旅游價值的森林資源,進行有控制的開放。但是近年來,受市場需求拉動和商業利益驅動,過大的旅游規模與過快的發展速度加劇了環境損耗。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以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需求的森林生態旅游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罪魁禍首?應該如何科學理解森林生態旅游?森林公園如何解決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問題?森林公園如何按照環境容量承載力進行公園分區?需要制定哪些相應的標準?就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旅游開發勢頭強勁

        □生態環境遭受威脅

        我國生態旅游業從20世紀80年代起得到了長足發展。數據顯示,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林場、風景名勝區為主要場所的森林旅游維持著大約每年15%的增長速度,游客接待人數接近8億人(次)/年。

        一方面,我國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勢頭強勁,但另一方面,旅游地生態環境遭受著嚴重威脅。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旅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烏恩認為,在森林地區搞旅游一定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因此,在旅游開發中要考慮、研究甚至計算開發對自然生態的影響程度,并判斷這一改變是否可以接受,這是一種務實、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森林生態旅游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其中一個就是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影響。"因游客活動區域不受規制,旅游公路建設和旅館、游線設置不合理,會造成動物生境破碎、生境面積減少,動物活動范圍縮小,從而使動物的習性發生改變,遷移、繁殖能力下降。"烏恩說。

        比如,由于旅游者的干擾迫使巨角山羊退縮到氣候惡劣的高海拔地分娩,結果導致80%的小羊患上肺炎,種群逐漸衰落。

        在一些地區,地方政府對森林旅游資源認識不足,采用掠奪式的發展模式和粗放的管理模式,黃金周游客往往超過環境容量,"森林生態旅游"愿景演變成"破壞森林生態"的狀況。

        ■存在生態旅游誤區

        □缺乏科學空間管理

        在烏恩看來,從管理機構到規劃師對生態旅游的觀念、模式缺乏科學認識,更缺乏將生態旅游觀念、模式落地的能力和經驗,從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同時,還有一種認識誤區是將生態旅游模式與商業上的成功對立起來。其實,只有錯誤理解生態旅游與商業間依存關系的經營活動,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

        2013年張家界、廬山、五大連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黃牌警告時提及的整改方向"向公眾科普地球科學知識",就是"環境解說"、"自然教育"的一個方面。這次警告倒不是說這幾處風景區的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而是說他們的開發方向偏離了生態旅游的原則、價值觀和標準。

        業內專家表示,規劃建設不合理是造成我國森林生態旅游地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面臨威脅的首要因素。正如烏恩所言:"從操作層面上看,環境破壞的首要原因是生態旅游地缺乏嚴格、科學的空間管理。"

        到底什么是森林生態旅游?烏恩認為,森林、濕地只能開展適度的旅游利用,要嚴格、科學地進行空間管理。尤其是對旅游設施進行科學布局,只能拿出森林和濕地的少量空間,用來安排設施和供游客涉足游覽,大量空間須保持原野景觀,不破壞生態系統完整性,不破壞生物和鳥類的棲息環境。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