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不僅有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還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以長城文化、紅色旅游、葡萄小鎮、新業態產品以及多樣化的生態自然景觀資源為核心要素,串聯紅寺堡羅山、鹽池長城旅游帶、哈巴湖、彭陽茹河等景區,成為人們游覽寧夏東線沿途的古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景觀重要的旅游風景大道。10月12日至14日,寧夏旅游發展委員會組織機關、寧夏旅游集團、旅行社及媒體等30余人的踩線團,對寧夏東線旅游進行考察、排線、推廣。
《寧夏旅游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打造“一核、兩帶、三廊、七板塊”寧夏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將以古興州、鹽州、靈州、韋州、原州“五大州”為主要節點,北起銀川、靈武、鹽池,經韋州、紅寺堡,南至彭陽。依托S203省道,打通南北交通瓶頸,形成寧夏旅游閉合環繞。在為期3天的考察中,踩線團深入彭陽、同心、紅寺堡、鹽池、靈武等地,對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體驗。
彭陽縣歷史悠遠、文化底蘊深厚,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紅河、茹河流域繁衍生息,已發現的舊石器遺址2處、新石器遺址72處。彭陽縣又屬革命老區。30余年的生態建設,形成了百萬畝桃杏花海、百萬畝景觀梯田、百條生態治理示范流域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茹河、陽洼流域分別被命名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彭陽梯田入選“中國美麗田園”。
同心縣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素有“中國回族之鄉”之美譽。早在新石器時代,同心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各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響,創造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同心縣境內,始建于明代的同心清真大寺歷史悠久,明王陵墓規模宏大,韋州鎮康濟寺塔雄偉壯觀,古長城綿延數十里,古生物化石種類多樣,革命遺址遍布全縣,民俗風情獨特等等,是寧夏中部亟待開發的寶貴旅游資源。
紅寺堡歷史悠久、山川壯美,這里是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主戰場,是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現已建成反映從秦漢時期至今寧夏移民開發史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寧夏移民博物館。紅寺堡旅游資源豐富、種類多樣。境內有雄偉、壯觀的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寧夏第三座大山,自然生態保存完好,也是寧夏中部干旱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鹽池縣自古就是“西北門戶、關中要沖”。在這里,既能感受古長城的歷史滄桑,又能接受紅色文化熏陶;既能感受農耕文化的智慧純樸,又能領略草原游牧文化的粗獷豪放。同時,鹽池還享有“中國灘羊之鄉”、“中國甘草之鄉”、“中國長城露天博物館”之美稱。除此之外,鹽池縣還挖掘培育了“航空嘉年華、全國跳傘錦標賽、全國自行車邀請賽”,黃花觀賞節、蕎麥花觀賞節、長城徒步大賽等十余項特色節會。
靈武地處寧夏引黃灌區中部經濟核心區域,歷史悠久,文化古老,被譽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靈武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而豐富的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眾多,水洞溝遺址、三道溝、橫城渡水、漢墓群、鎮河塔、甘露寺、高廟、鴛鴦湖等旅游景點吸引著八方游客……
東部旅游風景大道建設是《自治區全域旅游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重點內容之一,對推動寧夏全域旅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寧夏東部旅游風景大道,沿途既有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又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沿線縣(區)發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載體,將成為寧夏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連線整體規劃、擴大項目投入、健全服務設施,大力宣傳營銷,東部風景大道必將成為寧夏人游寧夏、成為自駕游的重要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