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成為中外游客休閑避暑、養生度假的目的地。黑龍江北極村國家森林公園、浙江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海南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從北疆平原到南國水鄉,從西部戈壁到東海之濱,一個個森林公園猶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大地。森林公園建設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促進森林景觀資源保護、森林生態文化傳承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我國森林旅游發展成效如何?怎樣促進保護與開發的平衡,實現資源永續發展?
綠色理念:從“賣木材”到“賣景觀”
進入黑龍江伊春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只見山勢逶迤,綠水湍流。亭亭白樺,掩映其間,或高聳挺拔,或旁出斜逸,郁郁蔥蔥,令人嘆為觀止。
風吹濤起,頓生雅韻。微風過處,洗心滌骨。
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素有“北方九寨溝”之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這里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不僅分布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林下還分布有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鄂倫春族留下的漁獵遺跡也為風景區增光添色。
跟隨著大自然的美景追溯向前,1982年9月25日,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成立,開啟了我國森林公園建設發展的新紀元。
30多年來,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旅游勝地張家界,已從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林場,成為世界著名風景旅游區。我國的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事業也一路高歌猛進。
來自國家林業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共建立各級森林公園3234處,比“十一五”末增加651處,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1801.71萬公頃,比“十一五”末增加124.13萬公頃,占國土面積比例由1.75%上升至1.88%。
“國家森林公園建設的加速推進,與發展理念的不斷創新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楊超介紹,近年來,森林公園在建設生態文明、弘揚生態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肯定,森林公園建設也實現了從“砍樹”到“看樹”、從“賣山頭”到“賣生態”、從“賣木材”到“賣景觀”的根本轉變。
走在綠色發展之路上,人們漸漸意識到,一味從大自然索取的方式不可持續,在熊掌和魚不可兼得時,更要懂得放棄和選擇。
“以前,人們把紅樹林當木柴用,毀林造池搞養殖。后來知道了紅樹林的生態作用,大家都把它當作寶,盡力保護。”福建省云霄縣東廈鎮塘美村書記周朝龍回憶道,過去,大家都依靠在紅樹林里趕小海,抓泥蚶、青蟹等海鮮謀生,甚至把紅樹林砍去當柴火燒飯,也有人毀林造池搞養殖,對紅樹林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現在,保護紅樹林的觀念在當地已經深入人心,往昔的紅樹林又恢復了生機蓬勃的原貌。
如今,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成為一種自覺追求。“多年的實踐證明,建設森林公園,發展森林旅游,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生態與產業的最佳途徑之一,更是弘揚與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提高國民生態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楊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