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景區資訊 » 正文

      史海鉤沉:現已湮沒的萍鄉古跡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21  

        《株萍旅行指南》典籍中以株洲為起始,作為方向劃分的標準,沿鐵路線依次對老關車站、峽山口車站、萍鄉車站、安源車站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古跡、名勝進行簡明而實用的介紹,方便旅客前往游覽。古跡為當地的歷史遺存,名勝為當地有影響的名山奇地。縱觀閱此書,可以知曉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萍鄉可供旅客游覽的代表性名勝古跡有什么、是哪些。再回首當今,可以真切地知道當年留存的許多古跡,現在早已隨著戰火變遷、自然災害與人為破壞等因素,而不復存在,致使今人有的聞所未聞,有的早已蕩然無存,有的已面目全非。現拾摘幾例,謹供后人懷想反思。

        在老關車站北面25里的王仙山,對亦稱王喬山,建有御書閣,始為道觀,唐貞觀開元時興建,因唐玄宗賜書六個大字藏于其間而得名。后宋太宗喜好書法,聽聞此事,令人取之至京師(今開封)供他賞鑒,后歸還閣里,也賜御書“飛白”二字,同藏于閣中。后樓閣遭遇大火,唐玄宗的題字御書被焚毀,只有宋太宗的“飛白”御書免災尚存。當時有道士彭知一在此遺址上將道觀改建為御書閣,尚有宋代廬陵太守、大文豪歐陽修親筆為之作的題記。

        插嶺關,在醴陵與老關交界處,原老關遺址早已蕩為坵墟,但在老關遺址的右側附近,有一處插嶺關,在當時依然保存較為完整,除關樓的頂閣損毀嚴重外,城樓、城門、城墻及道路從書中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仍然存在。插嶺關為明嘉靖時知縣楊自浩修造,因該處為吳楚出入要沖,特建營置砦至今。當時插嶺關樓寫有“插嶺關”三個字,還有題寫的“西江鎖匙”四個字的石額宛然依在。

        昭王臺,在峽山口站以北70里,同唐里楚山之巔,相傳楚昭王曾經過此地,故后人在此間山上筑臺紀念。其位置山高險峻,煙云繚繞,山下還筑有昭王廟,民眾每年均來此祈禱求福。而在峽山口車站以北60里處,有一地名曰香水渡,相傳是楚昭王得萍實之果的地方,也是萍鄉縣縣名由此而得的地方。

        鐘滌源紀念表,在萍鄉火車站附近的小西門處,建有一鐵塔,其側建有鐘滌源紀念表,巍巍屹立,萬目共瞻,是為紀念辛亥光復萍鄉志士鐘滌源烈士而建造的,遠遠看去,紀念表如直剌長空的利劍,周圍建有厚實的環形圍墻,雄偉壯闊。而鐘滌源卻鮮為人知,從有限的史料中可知,他的出生年月不詳,僅知卒于1911年。他是萍鄉人,自小就醉心新學,立志革命,痛恨清庭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后毅然東渡日本,尋救報國之路。在日本,他決然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開展民主革命,探索復興中華之路。1909年回國后,擔任同盟會江西分會會長,辛亥革命后犧牲,具體死因不詳。時任江西督軍、國民黨元老李烈均為鐘滌源親自撰寫挽聯“求賢反害賢,一擊竟成千古恨,身死名不死,此心惟有九原知”。

        鰲洲書院,在萍鄉車站西南方,萍實橋下游數里之處,此處有許多因河水沖擊形成的沙洲,其形宛如魚昂首波中前行,巨大如鰲,故取名鰲洲。明代知縣陸世勣在此修建書院,眾人在此習頌經書;同時取獨占鰲之義,稱為鰲洲書院。明末時遭匪寇焚毀,清代在原址上重新修復。從歷史照片上可知鰲洲書院坐落在廣袤的田疇之中,圍墻高立,樓房密匝,且有藏書閣,書院門庭十分開闊。僅錄書中萍鄉介紹的幾處古跡于上,可從一斑之中窺見萍鄉歷史人文之久遠,內涵蘊藏之豐厚,百年前就已作為旅游景點供人們憑吊、游覽,其旅游業在當時之興旺狀況,由此可見全貌。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