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遺產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自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以來,保護世界范圍內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理念作為人類應對生態危機和文化危機最具認同感的戰略,在全球得到廣泛傳播。截至2015年9月,已有191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031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802項、自然遺產197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32項。
中國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遺產公約》。30年來,中國的世界遺產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世界遺產申報、保護、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目前,中國共有世界遺產48項,其中自然遺產10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4項(以下簡稱雙遺產)、文化景觀遺產4項、文化遺產30項。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
自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和世界遺產管理部門不懈努力以及各相關行業部門大力支持,世界自然遺產在中國逐步發展和壯大,已經成為保護自然生態的標桿、踐行生態文明的典范、展示國家形象的窗口、促進國際合作的橋梁,為推動國際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值此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30周年之際,為使公眾全面了解中國世界自然遺產事業發展情況,更好地推進世界自然遺產事業發展,特編制本公報。
一、中國世界自然遺產的國際貢獻
豐富了世界遺產內涵。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囊括了自然遺產、雙遺產和文化景觀等以自然特征為基礎的全部遺產類型,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值的全部方面。中國自古“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雙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得到充分體現,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五臺山、杭州西湖、廬山等所具有的自然與文化和諧交融的突出特點,很好地豐富了世界遺產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內涵。以泰山為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指出:“莊嚴神圣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推動了全球世界自然遺產事業發展。中國是30年來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自然遺產、雙遺產的數量分別位列世界第二、第一,兩項合計占全球同類遺產總數的6.1%。中國18項自然遺產、雙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有效保護國土范圍內最優美的自然景觀、最典型的地質遺跡及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同時,也有力地支撐了世界遺產核心價值理念的傳播和全球世界遺產事業的快速發展。
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30年來,中國世界遺產的蓬勃發展和國際交流,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保護自然生態和人類文明、謀求和平發展的不懈努力和責任擔當,加強了東方與西方、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文明間對話,增進了不同國家、民族、信仰間的文化認同。具有中國特色的遺產地保護管理模式豐富了國際自然遺產保護的理論和實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妥善處理遺產保護、利用與傳承的關系提供了有益借鑒。黃山、九寨溝、武夷山等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國際專家高度評價,被譽為世界遺產保護的典范。如1999年黃山世界遺產地因其保護管理的突出成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梅麗娜·邁爾庫里世界文化景觀保護與管理國際榮譽獎”,2012年九寨溝世界遺產地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最佳示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