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是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政權,今天的內秦淮河中段即是以其開鑿的兩條人工運河為基礎。今年,秦淮區在推進這一段河道綜合整治時,在景觀打造中重點融入東吳歷史文化,達到“人在河邊走、水在身邊流、歷史心中存”的效果,也讓市民在濱水休閑時,能夠更加了解南京的建都之始。
內秦淮河中段東起桃葉渡,西至鐵窗欞泵站,全長約2.9公里。這一段是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風景名勝區的北部邊緣,周邊歷史積淀相當豐富,整治工程將歷史文脈融入到景觀的主要節點中。
據悉,內秦淮河中段河道綜合整治工程景觀設計的總體思路是“承古東吳、融今秦淮,筑古青溪運瀆、造今秦淮勝境”。這里面有一段歷史淵源。今天的內秦淮河中段,在歷史上曾是三國東吳時開鑿的兩段人工運河——運瀆和古青溪的遺脈。運瀆開鑿于東吳赤烏三年(公元240年),最早是為向孫氏宮城運糧和供水,至今仍存自內橋向西,經鴿子橋、倉巷橋、張公橋等處,在鐵窗欞匯入外秦淮河。古青溪名氣更大一些,它的開鑿時間比運瀆晚一年,是東吳太初宮東側的軍事要隘。其下游自內橋往東,經界平橋、四象橋、淮清橋匯入內秦淮,至今尚存。其河道蜿蜒曲折,“青溪九曲”是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整個河道的景觀結構將按“一軸三段多點”分布。“一軸”即一條城市綠軸,沿內秦淮河中段河道,展現東吳從建都建業興盛,至被西晉滅亡的歷史過程。
“三段”即三大主題段落,從莫愁路至鐵窗欞泵站為“區域客廳”,此段靠近虎踞南路,河道兩邊以商業和住宅及市政用地為主,未來將是地鐵出入口,是較為熱鬧的區域空間;中華路至莫愁路為“區域展廳”,此段河道兩邊有朝天宮、省委黨校、市一中等富有歷史感和文化氣息的建筑,景觀改造強調文化的表達和串聯,展現具有區域特色的歷史文脈和景觀氛圍;淮清橋至中華路一段為“區域綠廊”。此段河道兩邊以居住空間為主,景觀空間相對狹小,注重打造生態綠色的視覺效果,營造輕松怡人的綠色生活氛圍。
“多點”則指設置多個文化、景觀展示節點。如運瀆勝境、石城建業、金陵遺韻、四象更新、桃葉春風等。
桃葉春風”位于淮清橋北側的河兩岸,重點對青溪文化進行挖掘:通過暗藏燈帶的旱河景觀,抽象地展示古青溪的景色,并通過開鑿青溪的雕刻和人物雕塑,進一步展示當年東吳開鑿這一人工運河的情景。
“四象更新”節點,則通過《青溪九曲圖》再現當年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青溪九曲”。這一景觀位于太平南路上的四象橋及周邊,將設置一組按歷史年代創作的主題浮雕,展現吳大帝孫權一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包括穩固江東、龍圖霸業、赤壁之戰、謀奪荊州、夷陵之戰等。
“金陵遺韻”位于白下路與中華路交界口的東南角,這里將沿河修建下沉式廣場,新增金陵都城壁刻紀念景墻、《三都賦》主題景墻等。金陵都城壁刻將展現孫吳建業城的全景,并附《孫吳建業圖考》文字;《三都賦》景墻展現的是《三都賦》中的“吳都賦”,為西晉文學家左思所作,當年成書后,一度造成“洛陽紙貴”,留下一段佳話。市民可以在廣場休閑時瀏覽這一駢儷體名章。
“石城建業”位于建業路與中山南路交界口的西南側,將以雕塑等形式,展現孫吳建業的繁華市井生活。雕塑以上坊孫吳大墓出土的青瓷俑為原型,展現東吳興盛時期的閑適生活。這些青瓷俑造型豐富,有立侍傭、跪坐俑、跪拜俑等,發髻、服飾多樣,神態不一,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集中展現了東吳全盛時期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