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景區資訊 » 正文

      鼓浪嶼那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9-27  

        在剛剛過去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遺項目——“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一。

        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51組代表性歷史建筑及宅園、4組歷史街道、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它們與島上現存的900余棟歷史風貌建筑,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自然有機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

        就在鼓浪嶼成功申遺的頭一天,《北京周報》記者走進鼓浪嶼,探尋那些老建筑文化遺存背后的故事。

        老建筑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獨有的廈門風格

        鼓浪嶼是一座位于九龍江入海口的島嶼,面積1.88平方公里,與廈門市隔鷺江海峽相望。

        鴉片戰爭之后,廈門于1843年被開放為通商口岸,鼓浪嶼在傳統聚居地的基礎上,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外交官、水兵、商人、教師、醫生和傳教士在此聚集,逐漸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發展的歷史國際社區。

        據統計,鼓浪嶼島上共有1200多座大大小小的老別墅,其中黃家花園、八卦樓、海天堂構、黃榮遠堂、榮谷、林氏府、楊家園、番婆樓、金瓜樓、匯豐公館最富盛名,它們猶如中國近代史微縮版的文化視窗,見證著東西方文化在這座小島碰撞、交融的過程。

        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咨詢機構發布的評估文件,認為鼓浪嶼符合世界遺產的標準,其主要體現在: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和文化價值觀和傳統的交融,這種交融的產生得益于島上居住的外國人和歸國華僑的多元性。島上建立的聚落不僅反映了定居者從原籍地或先前居住地帶來的影響,還混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風格——廈門裝飾風格。就此而言,鼓浪嶼見證了亞洲全球化早期各種價值觀念的交匯、碰撞和融合。

        “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在建筑裝飾方面形成了廈門獨有的裝飾風格,這種風格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鼓浪嶼申遺辦歷史研究者吳永奇對記者說。

        廈門裝飾風格的海天堂構

        “我們眼前的這個海天堂構在鼓浪嶼是非常有名的一座建筑,堪稱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范之作。我們常用一句簡單的話來介紹這座建筑:這里是鼓浪嶼上的‘喬家大院’。”吳永奇對記者說。

        海天堂構位于鼓浪嶼福建路34號、36號、38號、40號、42號,共5幢樓組成,是鼓浪嶼申遺的“核心要素”。吳永奇告訴記者,海天堂構是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同鄉黃念憶在1920年至1930年間建起的別墅群,5座別墅占地6500平方米。

        據吳永奇介紹,海天堂構的前身是鼓浪嶼的“萬國俱樂部”,因為是洋人出沒的娛樂場所,所以當時也被稱為“洋人俱樂部”。俱樂部于1873年開始興建,1876年建成。“當時這座建筑可謂是氣魄恢弘,因為在它的周圍還沒有其他建筑出現,整座建筑宮殿式的格局設計,在當時的鼓浪嶼乃至中國都是首屈一指。”

        “上世紀二十年代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在買下這里后,按照英國人提供的俱樂部的圖紙,在原建筑的右邊又重新建了一座,這完全是按照中國建筑講究對稱的原理來設計的。” 吳永奇說。再后來,黃秀烺又以兩座建筑的中間位置為中軸線,分別在兩端和中間位置建了三棟別墅,海天堂構也就成為了今天鼓浪嶼上唯一按照中軸線對稱布局建造的別墅建筑群。“5幢別墅中尤以中樓最有個性,其廊柱為方形,紅磚砌成,色調自然和諧;而正廳則由四個垂柱花籃與欄桿上的花盆上下對應,特別是以斗拱裝飾走廊外沿,顯得格外穩重。”吳永奇在描述中樓的特點時說。

        “是宮非宮勝似宮,亦殿非殿賽過殿;不中不洋不尋常,中西結合更耐看。”前人的描述足以見得這座建筑在鼓浪嶼是獨一無二的。

        海天堂構中樓(馬力攝)

        這座外觀既像中式建筑又像西式建筑的別墅中樓,在鼓浪嶼申遺過程中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當時申遺的建筑專家來到這里看到這座建筑后,不能把這一風格簡單的劃撥到哪一類,因為說它是西方建筑,但中國建筑風格突出;把它劃為中式建筑,但建筑本身又有西式建筑的特征。所以最后申遺專家把島上這一類建筑都劃歸為廈門裝飾風格。”吳永奇說廈門裝飾風格后來成為鼓浪嶼申遺的一個重要特色。

        黃榮遠堂:西班牙的頭上戴了頂越南款的法國帽子

        在海天堂構的對面便是著名的黃榮遠堂。黃榮遠堂也是鼓浪嶼十大別墅之一。

        “現在很多資料上都說這座建筑修建于1920年,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在后來外國人于1915年拍攝的照片上,這座建筑就已經赫然在目了。后來根據文史專家推算,這座建筑應該是修建于1910年左右。”吳永奇說,這么多年來研究鼓浪嶼老建筑背后的故事,這也讓他還原了很多老建筑本身的真實。

        站在黃榮遠堂的門口仔細觀看,整幢別墅通體有許多大小廊柱,用整條花崗巖琢成,典型的西班牙風格,壯觀秀美。庭院里修竹茂林,幽雅清靜,環境優美。這幢別墅堪稱西洋、中國、古典、現代風格相結合的典范。

        一百多年前的黃榮遠堂依舊魅力不減。(馬力攝)

        “這座房子雖然是100多年前的老建筑,但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仍舊經久耐看,這就是時光賦予建筑的魅力。別墅是晉江菲律賓華僑施光銘于1910年左右修建的。施光銘當時在菲律賓和鼓浪嶼都是鼎鼎有名的,曾連續多次擔任菲律賓華僑總商會會長。施家人曾在這座別墅里宴請過很多政商界名流。”在吳永奇的講述中,先前的生活場景似乎依稀可見。

        后來,施光銘舉家搬到了菲律賓,這座別墅由他的親家轉讓給了生活在法國的越南華僑黃仲訓,剛好黃仲訓在越南是房地產商,他開的公司就叫黃榮遠地產公司,因為每個家族在當時都會有一個堂號,并且他的公司曾在這里辦公了一段時間,索性這座別墅就被叫做了黃榮遠堂。

        “這座別墅原來只有底下的這兩層,上邊的三層都是后來改造后加蓋的。”吳永奇說。

        “黃仲訓在接手這座別墅后,他不喜歡這座房子的墩粗,于是就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在上邊加蓋三層,這樣就打破了原來別墅的橢圓扇形的造型。房頂被做成了鋸齒狀,并且有很多的折回,目的就是要讓房屋的天際線有一個縱深感,增強整座別墅的立體縱深效果。而這種鋸齒形的改造是明顯的法國建筑風格。”吳永奇說,黃仲訓在改造完別墅后仍舊不是很滿意,仍舊覺得房子不夠挺拔,于是他在別墅前挖了一個大凹坑,這樣從門口進來的人首先會走到凹坑里,從凹坑看別墅那絕對是宏偉挺拔了。

        黃榮遠堂里銀錠形的凹坑和方形的錢眼(馬力攝)

        “你看這個凹坑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凹坑,它的護欄全部都是西式風格,但在西式風格當中我們還會看到很多中國元素。我們站在高處看這個凹坑它是呈銀錠形的,就是我們過去的掐腰銀元寶的形狀,當時這個坑被稱作是聚寶盆。因為黃仲訓是商人,他覺得光有聚寶盆是不行的,不能獲得更多的財富,于是在聚寶盆的中間位置又做了一個方形的錢眼,寓意是我一開大門,財富就匯聚到自己家里,然后掉到錢眼里。”吳永奇說,這個“聚寶盆”的方形“錢眼”里平時是有水的,里面會養上錦鯉,寓意財源滾滾、錦上添花。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座建筑,在三層的右手邊上有一個小亭子,這是典型的越南建筑,所以我們今天來總結這座別墅的特點就是:西班牙的頭上戴了頂越南款的法國帽子”

        吳永奇說,網上有人寫當年施光銘和黃仲訓賭博,施光銘輸了,無奈將別墅交給黃仲訓,從此別墅易主。這種說法是沒有歷史依據的,屬于傳說和野史。他希望人們在走進鼓浪嶼這座最浪漫的別墅的時候,能夠了解到關于建筑和建筑主人的真實故事。“因為這是曾經鮮活的鼓浪嶼的歷史,是我們今天傳承、開發、保護的意義所在。”吳永奇說。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