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紫禁城別苑”之稱的故宮北院區自2013年啟動“宮廷園藝”工程后,其主體建筑面貌如何廣受社會關注。昨天,故宮北院區的5個設計方案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最終方案將綜合考慮業內專家、故宮全體員工及廣大觀眾的意見,爭取近期確定,年內開工。
拒絕奇怪設計方案
“我們拒絕奇怪、特洋的設計,北院建筑需有故宮500年文化底蘊,符合90年博物館的開放性質”,單霽翔介紹,北院區建筑設計最優先考慮的是功能,建成后北院區將承擔文物修復、展覽及分流功能。
據了解,故宮館藏文物達180萬件,由于空間限制,每年只有約1萬件文物在紫禁城展出。北院區建成后將集中舉辦多個主題展覽,展出文物會數倍增加。同時,在紫禁城受空間限制無法得到修復和養護的大型文物也將在此修復展出。
完工后將成博物館公園
據介紹,故宮北院區是“平安故宮”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院區建在故宮博物院原有的海淀區西玉河基地周圍。
由于北院區北臨西玉河,62萬平米規劃面積中大部分是綠地和水面,具備公園的特點。“未來是園中有博物館”,單霽翔表示,北院區建成后將成為一個博物館公園,古典園林、花卉植物都將移植到北院區,將帶來與紫禁城不同的休閑感受。
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成以后,計劃每年接待觀眾不少于300萬人次,將有效緩解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接待壓力。同時,將與八達嶺長城、十三陵、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組成重要文化旅游線路,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
故宮北院區五設計方案
方案1
設計人:崔愷
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筑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三座金水橋跨越濕地
通過跨越水面濕地的三座金水橋和入口廣場進入建筑,利用方城、紅墻將龐大的展廳分成一進進游廊庭院,觀眾在其中參觀猶如在故宮漫步,文物陳列如同還在皇家的生活場景之中。整個建筑由東西兩個方城,分成三個展示部分,并通過一條貫穿的紅墻甬道串連。當觀眾登臨屋頂空間,遠山、田野、夕陽、彩霞盡收眼底,就像登上故宮的樓閣,放眼望去是那金色琉璃瓦的壯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