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風景名勝區 » 正文

      中山陵"申遺"有望重啟 成"熱門景點"對申報有弱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16  

        昨天,“第二屆鐘山文化高層論壇”在中山陵召開。記者從論壇上獲悉,在2010年就已啟動的中山陵申遺工作有望再獲得推動。

        中山陵“申遺”工作停滯不前

        2003年,明孝陵躋身世界文化遺產行列。而在2010年,與明孝陵毗鄰的近代著名建筑中山陵也啟動了申報世界遺產的步伐。但是,5年來,該項工作遲遲未見動靜。

        據鐘山文化研究會相關專家介紹,2003年明孝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預示著中山陵園管理局在申報中山陵為世界遺產的程序中更加“輕車熟路”,但一山兩處不相干的陵墓都為世界遺產,也有可能增加審批的難度。從發展趨勢來看,申報世界遺產的難度逐年增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申報遺產方面將更注重代表性原則和地區均衡原則,鼓勵沒有或較少遺產的國家申報,呼吁已有相當數量遺產的國家放慢申報速度。

        他介紹,世遺組織每年審批的項目數量是相對固定的,共30項左右。每年全球范圍內申報世界遺產的淘汰率大致在30%—50%,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也許換不來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因此,中山陵申報遺工作并未有實質性進展。

        “申遺”工作有望再次得到推進

        據了解,在綜合各方意見基礎上,早些時候,中山陵園管理局決定將中山陵風景區申報“雙遺產”,其范圍共31平方公里,包括紫金山、廖仲愷墓、明孝陵等地域景觀,并向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遺產辦公室提交了申報方案。隨后,南京中山陵風景區成功入選“第二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取得了申報世界遺產的“入場券”。

        專家告訴記者、中山陵風景區在文化和自然兩方面都具備了申報世界遺產的條件。除了孫中山先生陵墓及周圍民國建筑外,明孝陵已是世界文化遺產,景區內還有40多處國家級和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各類文物古跡遺存200多處,構成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體系。尤其是自六朝直至明清、民國以來,這一地區保持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結合,最本質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自然和環境方面,中山陵景區擁有森林面積3.2萬畝,古樹名木共113科600多種,森林覆蓋率高達80%;山體區域內擁有10大水系、15處湖泊,并建成了10000畝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當然,與國內已經成功入選世界“雙遺產”的黃山、武夷山等處相比,中山陵景區沒有雄偉的名山大川、奇峰異石。但中山陵景區處于南京主城區,容易受到現代化建設的影響,目前自然環境保護得這么好,充分說明了當地政府和市民對文化和自然保護的重視。據了解,目前申報的文本已做好。

        成“熱門景點”對申報會有弱化

        “科學研究始終是世界遺產工作的基礎,遺產的歷史沿革、歷史規律和歷史人物,以及事件、科學、藝術、工藝等等”,相關專家說,在評審中,備選的遺產要有“突出和普遍價值”。所以一旦成為熱門景點,對“申遺”確實不是一件好事。

        據介紹,管理機構對中山陵“申遺”影響的調查顯示,在前往中山陵園的到訪者中,并非人人將此舉視為紀念、緬懷之行,有相當的到訪者權當休閑、消遣之旅,甚至對陵墓里葬的何許人也,墓主的思想、主張以及歷史貢獻都不甚了了。這種去“天然氧吧”健身的熱鬧雖然提升了中山陵作為熱點景區的旅游人氣,但多少弱化了中山陵作為祭奠圣地的文化張力。

        因此,學者們建議:如果能在中山陵的這幅風光大掛歷中增添圣地、朝覲乃至追夢的色彩,讓到訪者除了欣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優秀民國建筑外,還能認知逝者的相關思想與主張,了解這些思想和主張與人類文明共同財富的關系,以及對當今社會發展的意義,將會極大程度地提升中山陵在世人心目中的“突出與普遍價值”。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