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海岸線有18000多公里,其中泥質海岸約占48.5%。泥質灘涂地區受臺風、風暴潮等影響大,土壤含鹽量高,淡水不足,適應樹種少,因此,在全球都是植被構建與造林綠化的難點。大面積的裸露泥質灘涂不僅造成自然資源浪費,而且景觀視覺效果不佳,環境污染時常發生。通過選擇適宜的植物材料進行植樹造林,開展泥質海岸鹽堿地生態修復,既能為沿海地區構建一道綠色屏障,防災減災,改善環境,又可以提供后備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這對于濱海地區實施鹽堿地生態修復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張建鋒團隊,長期致力于鹽堿地綠化與生態修復研究。從2008年起,團隊在杭州灣余姚段泥質海岸鹽堿地上就開始營造試驗林,開展了包括物理改良、化學改良、生物改良的立地改良研究,探索合理栽植技術,完善撫育措施等。經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荒地、林帶和農田三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鹽量都呈現下降的趨勢,其中林帶的土壤含鹽量降低幅度最明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灘涂新圍墾地含鹽量高低順序依次為荒地、農田和林帶。調查發現研究區草本植物共有14科30屬31種,不同處理的草本植物均以禾本科和菊科為主;與荒地和農田草本群落相比,林帶草本群落的物種數目沒有顯著變化,但種類組成有了顯著改變,最小面積顯著擴大,群落組成、空間格局、物種多樣性得到改善;林業生態工程措施發揮了生境過濾、土壤改良作用。這表明通過實施林業生態工程,能夠有效地改變泥質海岸鹽堿地原生草本植物的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促使研究區原生植物進入一個新的演替進程。基于這一研究結果的論文“ConSTRUCTION OF COASTLINE SHELTERBELTS AND ASSESSMENT OF THEIR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YUYAO, CHINA”近日在農林科學頂級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1區,Top journal, IF=9.787)發表,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沿海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快沿海地區鹽堿地生態修復,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是加強沿海生態建設、應對氣候變化,增強沿海地區防災減災能力的迫切需要。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動全球同類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加強區域生態修復,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