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銳評:宜居城市應該有大樹扎根的空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6-29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婁士強  
        27日夜間,不少地方遭遇了疾風驟雨。在齊魯晚報的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上,很多壹粉曬出了自己所在城市大樹被連根拔起的景象。個別倒下的大樹,砸到了停放在路邊的車,即便沒有諸如此類的經濟損失,看到生長了多年的大樹一夕被毀,也著實讓人感到心疼。
        在感嘆自然的力量之外,人們不難發現,這些在風雨中被連根拔起的大樹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根系太淺。即便考慮到淺根性和深根性的樹種差別,如此弱小的、與地上部分不成比例的根系,也足以證明這些樹木并沒有獲得健康生長的環境。城市里樹木的生長空間,很明顯受到了嚴重的限制,而倒下的這一棵棵大樹,正成為城市綠化乃至整體規劃的警示牌。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人與自然似乎越來越疏遠了,作為改造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工程,城市綠化越發受到重視。無論是舊城改造還是新城建設,綠化率都有嚴格的要求,移植或栽種樹木成為市政工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大量的人財物被投入其中。如何讓樹木更好地生長,也一直是城市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正所謂“十年樹木”,當生長了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大樹在風雨中倒掉,令人心痛,值得惋惜。
        27日夜間出現的大樹被連根拔起現象,的確受到了綜合因素的影響,比如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又比如前幾日的降水造成了土壤松軟,但根系“發育不良”的內因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不是“壹粉”發布的圖片,甚至很難想象如此粗壯的樹干、茂盛的樹冠之下,竟然是這么淺短的根系。頭重腳輕必然容易栽倒,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連根拔起的情況會在多雨季節頻發。
        栽樹容易扎根難,這對城市綠化而言是個老問題了。普遍硬化的地面,本就讓樹木能夠扎根的空間顯得逼仄,配套的城市地下工程僅能容下薄薄的土壤層,“攤大餅”式的地下設施給城市加裝了“硬殼”,限制了土壤層的厚度,限制了樹木扎根的深度,也就限制了樹木抗擊風雨的強度。
        由此可見,城市的綠化工程,并不是園林部門一家的事,也絕不是表面上提高植被覆蓋率這么簡單,要想給樹木創造更加自由的生長空間,需要城市的規劃建設更具整體性與預見性。一些地方正在推行的大部制改革,已經把園林部門納入“大城建”的范疇之內,避免各自為政。也有不少地方以建設綜合管廊為抓手,對地下設施進行統一管理和集約化安排,客觀上為樹木生長創造了更多的空間。
        說到底,暴風驟雨檢驗著一棵樹的根系是否扎得深、扎得穩,而樹木在風雨面前的表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著一座城市制度建設、管理創新以及技術使用等方面的狀況。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