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走好中國花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1-20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張萌  
            中國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前不久,一場以中國花文化發展為主題的研討會在河南鄢陵召開。會上,中國花卉協會梅花蠟梅分會會長張啟翔、中國花卉協會花文化分會會長周武忠,分別以《中國花文化起源與發展的探討》和《地域振興與花文化事業的創新發展》為題,從中國花文化的歷史起源講起,介紹其內涵、表現形式、傳承及花文化事業的創新與發展。

            中國花文化的“前世”


            對于花文化的定義,張啟翔認為,花文化是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子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以花卉為對象或主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花文化的發展對于花卉產業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花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已形成,從新石器時代到唐宋,完成了從萌芽到繁榮的轉變。

            新石器時代是中國古代花文化發展的萌芽時期?;ㄎ幕诨ɑ軐嵱眯曰A上產生,成為自然崇拜的圣物、生殖崇拜的對象。其突出表現為出土的炭化梅核和炭化蓮子等植物遺存,及大量花葉紋陶器。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是花文化萌芽的客觀因素,原始農業的發展是花文化萌芽的社會原因,原始審美意識是花文化萌芽的直接因素。

            夏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花文化發展的初始時期。受商周“天命論”和東周“君子比德”思想的影響,花卉從神靈崇拜的壓抑中解脫,雖然仍延續著生殖崇拜的意味,但迎來了人格化象征的曙光。實物資料突出表現為用作調味品、釀酒原料的考古植物遺存,及青銅器上形式各異的花卉圖案和象生模擬。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花文化發展的漸盛時期。出土的植物遺存較夏商周時期更為豐富,出現了玉蘭、佩蘭等。同時,花卉不僅用于食用和藥用,還用于制作香料,在畫像石、瓷器等文物中均有花文化的豐富表現。漢魏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的重農,促進園藝技術的顯著發展,為花文化的漸盛奠定了物質基礎。這一時期花文化融入了儒家、道教、佛教三大宗教的思想,完成了花文化豐富哲學宗教底蘊的醞釀,許多以實用性著稱的花卉,在這一時期完成了從實用到審美的飛躍。植物花卉圖案也從以往動物圖案為主的歷史時期走出,逐漸成為器物中的主要裝飾圖案。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花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各種文物上所表現出的花文化異彩紛呈。這一時期是歷史上的第三個溫暖期,在自然地理氣候適宜、農業發展、社會經濟空前繁榮的條件下,花卉園藝業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為唐宋花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個時期的花卉栽培、引種、應用、欣賞和品種培育,達到了我國古代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國古代花卉專著產生最多的一個時期。”張啟翔說。

            同時,在唐詩宋詞的渲染中,在宋代理學的影響下,花文化彰顯出豐富的人文內涵,完成了花卉人格化體系的完整構建。社會賞花風尚的影響,使花文化在這一時期從宮廷走向民間,完成了從精英文化到草根文化的轉變,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影響力。

            中國花文化的“今生”


            中國古代花文化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在當代,中國花文化事業的發展大約經歷了近30年的歷史演變。1992年《中國花卉文化》專著出版,1997年中國花卉協會花文化專業委員會成立,2007年召開首屆中國花文化國際研討會,2016年國家首批8家重點花文化基地認定,2017年中國花文化專業委員會改名為中國花卉協會花文化分會,所有這些都是當代中國花文化發展的重大事件和標志性事件。在當代花文化建設推進的過程中,我國涌現出許多先進地區和先進城市。譬如,深圳、常州等城市就非常重視花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們依托花卉文化,努力建設花園城市、花卉特色小鎮,均取得了驕人業績。

            周武忠認為,花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也非常優秀,但并不是所有的花文化內容都能被現代花卉產業發展所利用。什么樣的花文化能夠傳承和利用,讓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復興和社會進步服務,是花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深度挖掘的一個問題。為此,他提出3條花文化創新路徑:一是通過講故事和挖掘、傳承、植入等進行內容創新。二是從設計、發明等方面進行科技創新。三是從服務內容、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社會創新。

            張啟翔認為,中國花文化事業還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缺乏自信,二是低俗化現象嚴重,三是虛假文化景觀盛行。他以菊花為例,菊花是中國傳統的名花,還是北京市的市花。但在北京舉行的一些重要體育比賽中,在設計獲獎運動員花束時,組委會卻拒絕使用菊花。“在其他國家舉辦大型運動會時,多是使用本地區的花卉,但在北京卻不行,這是因為國人對菊花存在誤解,他們片面地認為菊花僅適用于白喜事。這其實是對菊花文化的認識不全面所造成的。在古代文學里,菊花都被形容為君子之花。但當代菊花卻成了葬花,形成了用菊花晦氣的這一觀念。如果要送人一束菊花,一定會遭人斥責。人們認為菊花是送給已故之人的花,不可亂送。”張啟翔說。

            張啟翔認為,在花卉產業同步發展、花事活動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更應該注重花文化的宣傳和研究。采取切實可靠的方式方法來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加中國花文化自信,發展中國花文化內涵,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花卉產業發展,是一個迫切而重要的話題。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