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西安市政府發布《秦嶺生態修復工作方案(2019—2021年)》,提到對秦嶺保護的五大基本原則和八大主要任務,劃定生態紅線,嚴格紅線管理。
恢復并增強秦嶺的生態服務功能
方案的指導思想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保護秦嶺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針對秦嶺生態環境現狀,按照維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綜合治理要求,實施積極的生態修復措施,恢復并增強秦嶺的生態服務功能,實現“山青,水凈,坡綠”的目標。
方案確立了保護秦嶺生態的五大基本原則:
(一)保護優先原則。劃定生態紅線,嚴格紅線管理,生態紅線范圍內實施以自然修復為主的生態修復措施。
(二)因地制宜原則。按照生態功能區劃的要求,科學劃分生態功能區域,按照區域功能,根據不同區域、不同自然環境,區域差異性和特殊性要求,確定生態修復方案,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
(三)可行性原則。在實施生態修復時,應有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財力保證,合理統籌前期準備工作和后期的管護,最大限度降低治理成本;在生態修復過程中實施的技術措施在實踐操作中具有可行性。
(四)自然修復和人為措施相結合原則。生態修復應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思路,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破壞嚴重的區域,采取人工修復措施,促進自然修復。
(五)“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對秦嶺生態保護區范圍內,由于項目建設造成的生態破壞,依據“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落實生態修復監管職責。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年度考核
方案還確立了保護秦嶺八大主要任務:
(一)秦嶺植被生態修復。以秦嶺森林生態系統修復為目標,采取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撫育、灌木林改造、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加大秦嶺北麓直面陡坡與破碎山體生態修復力度,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生態服務功能。
(二)水源涵養林建設。對秦嶺北麓主要河流、湖泊、水庫及飲用水源地上游、取水口及淤塞區域周邊實施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大水源地及荒山荒坡造林綠化工作力度,不斷提高森林調節徑流,抑制洪澇災害的作用,確保城市水源持續有效供給。
(三)水土流失治理。以淺山區、黃土臺塬區水土流失治理為目標,采取小流域治理、人工造林等措施,適地適樹,喬灌草結合,營造混交林。
(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為目標,根據地質資料和現場勘察的實際情況,采取排險、固坡、加筑擋墻等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采取人工措施,創造良好立地條件,選擇地方優勢喬灌木和地被植物,建立穩定的植物群落。
(五)水生態修復。以河流生態恢復為目標,在維持河流自然形態的基礎上,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思路,對河道實施生態化修復,按照整改方案,有序退出禁止開發區內的中小水電站,營造沿岸綠色生態廊道,逐步修復河流及沿岸生態。
(六)環境污染治理。以秦嶺生態保護區污染治理為目標,開展水污染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使秦嶺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七)秦嶺綠道規劃及建設。統籌考慮秦嶺周邊區域環境提升,圍繞國家公園建設目標,做到“大有協調、小有特色”,統一規劃、統籌協調,串珠成線、以線帶面,打造以自然郊野景觀為主的生態綠道,還秦嶺以寧靜、和諧、美麗。
(八)其他生態修復工作。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或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由區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主導策劃,自行組織實施的生態修復項目。
方案還規定,1月30日前,由西安市秦嶺辦牽頭委托資質單位根據各牽頭單位上報的生態修復專項實施方案,編制秦嶺北麓生態修復總體實施方案,落實建設項目內容、建設地點、階段目標、資金預算、資金來源等。
建立對區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市級部門的生態修復工作考核制度,將各部門、各區縣及高新區年度任務納入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責任體系進行考核。
恢復并增強秦嶺的生態服務功能
方案的指導思想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保護秦嶺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針對秦嶺生態環境現狀,按照維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綜合治理要求,實施積極的生態修復措施,恢復并增強秦嶺的生態服務功能,實現“山青,水凈,坡綠”的目標。
方案確立了保護秦嶺生態的五大基本原則:
(一)保護優先原則。劃定生態紅線,嚴格紅線管理,生態紅線范圍內實施以自然修復為主的生態修復措施。
(二)因地制宜原則。按照生態功能區劃的要求,科學劃分生態功能區域,按照區域功能,根據不同區域、不同自然環境,區域差異性和特殊性要求,確定生態修復方案,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
(三)可行性原則。在實施生態修復時,應有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財力保證,合理統籌前期準備工作和后期的管護,最大限度降低治理成本;在生態修復過程中實施的技術措施在實踐操作中具有可行性。
(四)自然修復和人為措施相結合原則。生態修復應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思路,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破壞嚴重的區域,采取人工修復措施,促進自然修復。
(五)“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對秦嶺生態保護區范圍內,由于項目建設造成的生態破壞,依據“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落實生態修復監管職責。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年度考核
方案還確立了保護秦嶺八大主要任務:
(一)秦嶺植被生態修復。以秦嶺森林生態系統修復為目標,采取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撫育、灌木林改造、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加大秦嶺北麓直面陡坡與破碎山體生態修復力度,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生態服務功能。
(二)水源涵養林建設。對秦嶺北麓主要河流、湖泊、水庫及飲用水源地上游、取水口及淤塞區域周邊實施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大水源地及荒山荒坡造林綠化工作力度,不斷提高森林調節徑流,抑制洪澇災害的作用,確保城市水源持續有效供給。
(三)水土流失治理。以淺山區、黃土臺塬區水土流失治理為目標,采取小流域治理、人工造林等措施,適地適樹,喬灌草結合,營造混交林。
(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為目標,根據地質資料和現場勘察的實際情況,采取排險、固坡、加筑擋墻等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采取人工措施,創造良好立地條件,選擇地方優勢喬灌木和地被植物,建立穩定的植物群落。
(五)水生態修復。以河流生態恢復為目標,在維持河流自然形態的基礎上,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思路,對河道實施生態化修復,按照整改方案,有序退出禁止開發區內的中小水電站,營造沿岸綠色生態廊道,逐步修復河流及沿岸生態。
(六)環境污染治理。以秦嶺生態保護區污染治理為目標,開展水污染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使秦嶺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七)秦嶺綠道規劃及建設。統籌考慮秦嶺周邊區域環境提升,圍繞國家公園建設目標,做到“大有協調、小有特色”,統一規劃、統籌協調,串珠成線、以線帶面,打造以自然郊野景觀為主的生態綠道,還秦嶺以寧靜、和諧、美麗。
(八)其他生態修復工作。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或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由區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主導策劃,自行組織實施的生態修復項目。
方案還規定,1月30日前,由西安市秦嶺辦牽頭委托資質單位根據各牽頭單位上報的生態修復專項實施方案,編制秦嶺北麓生態修復總體實施方案,落實建設項目內容、建設地點、階段目標、資金預算、資金來源等。
建立對區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市級部門的生態修復工作考核制度,將各部門、各區縣及高新區年度任務納入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責任體系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