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安徽在全國率先試點林長制改革成效初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1-15  來源:光明日報  
            “林長制改革一年多來,安徽黨政齊抓共繪‘一張圖’,部門聯動下活‘一盤棋’,各自探索本地‘一招鮮’,工作推進實現‘一體化’,較好解決了林業生態建設理念淡化、職責虛化、權能碎化、舉措泛化、功能弱化等五化問題,取得明顯成效。”在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看來,這些成績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最重要的在于創新林業生態建設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最關鍵的在于各級黨政干部勇于改革、敢于擔當。

            在安徽,李錦斌還有個職務“總林長”。“要著力把林長制改革打造成新時代安徽改革的特色品牌,為全國蹚路子、為群眾謀福祉。”李錦斌說。

            “平地摳餅”造出國家生態公園

            1月6日,氣溫驟降,天氣預報說一場雪即將抵達合肥。但在合肥市肥西縣官亭鎮的官亭林海里,省武警總隊的官兵正在冬訓,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官亭鎮林業站站長張志松冒著嚴寒來到現場,巡查林場是他的職責所在。林海周圍,豎著幾塊醒目的“林長制公示牌”,上面公示市級、縣級、鄉鎮林長的姓名和聯系方式,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官亭鎮林長辦”聯系人張志松和其他護林員一目了然。

            “這里原來是一片丘陵,現在已經變成了6萬畝林海,春天到處是粉紅的櫻花和紫紅的紅葉李,秋天一山頭都是紅楓。”張志松說。

            官亭鎮雖緊鄰合肥,卻處在江淮分水嶺的脊背,常年缺水。“得三級提水才能種田,收成還不好。”從2015年開始,這個鎮實施整村推進,把居住在嶺上的居民遷至整體規劃建設的新村,通過土地流轉和招商引資,興建官亭林海生態公園。
         
            “農民用原來的平房置換住進新樓房,幾乎不花錢。土地流轉給公園后,每年還有租金。公園里有活計時,村民騎著車就去上班。”官亭鎮黨委委員趙瓊算了一筆賬,一個村民平時幫公園栽樹挖坑,一年收入不少于2萬元,修剪打藥一天70元,一年也有不少收入。

            “挖著自家田,還能掙到錢。”這就是如今官亭人的生活寫照。

            2016年,這個生態公園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生態公園,2017年3月順利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的游客量達30多萬人,即使是冬天,來冬訓和拓展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2017年3月,安徽省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林長制,官亭國家生態公園成為肥西縣林長制的重點項目。按照林長制的規定,不但要建立“一林一檔”“一林一技”“一林一(護林)員”“一林一警”等服務平臺,肥西縣每年還要新建不少于20公里的生態廊道,撫育山林不少于1.5萬畝。

            林長制改革是安徽的獨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基本原則,聚焦建立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把生態保護修復作為核心任務,正確處理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的關系,推進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成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一個生動實踐。

            制度保障,確保林長制長治久安

            林長制建立一年多來,安徽省有16個市、99個縣(市、區)出臺林長制工作方案,設立各級林長2.5萬多名,僅2017年就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48萬畝,相當于平均每天增加4000多畝人造森林。

            按照林長制規定,省、市、縣、鎮、村五級黨委主要負責人分別擔任本級林長,協調各方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保障林地經營權順暢有序流轉,強化林業投融資服務,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林業建設。“山有頭、林有主,有問題、找干部”。部門聯動、上下聯動優勢不斷凸顯。

            “林長制改革,雖然借鑒了河長制的經驗,但更充分遵循了林業自身的規律。”安徽省林業局局長牛向陽說,林長制改革,首先著力解決理念淡化問題,讓各級干部群眾愛林護林意識切實增強了。

            包河發源于河南省,流經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4個鄉鎮。“過去,河道狹窄,兩岸堆滿生活垃圾?,F在,我們收回集體土地,拓寬清理后統一流轉給亳州萬農花木農場,栽植觀花、觀果樹木,將其打造成集觀光、休閑、采摘、旅游為一體的生態河道。”亳州市林業局副調研員孫杰介紹,“圍繞主干河流、主干道路、城鎮周邊建設森林生態廊道,是亳州市林長制造林綠化的一項主要任務。”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林長制改革,著眼制度建設這個根本,聚焦跨部門協作體系不健全、林業部門“小馬拉大車”這個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加大制度供給力度,為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2017年以來,安徽省出臺《安徽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條例》,新修訂《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以地方立法形式為改革護航。目前林長制改革的相關配套制度正在不斷出臺,各地已經制定各項規章制度400多項,豎立林長公示牌近2600塊,形成各級林長牽頭、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治理新格局。

            一年多來,安徽新增街頭綠地游園400多個,新增改擴城鎮綠地8200多萬平方米,相當于全省城鎮常住居民每人新增3平方米的綠色小院。林業產業持續發展壯大,2017年林業總產值達到3611.87億元,凈增近420億元,全省新增10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全省聘用1.1萬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護林員,人均年增收6000元至8000元,保障穩定脫貧。

            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安徽省探索的林長制改革,正在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