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北京多數古村落保護現狀堪憂 建筑已經瀕臨倒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8  

        傳統村落是在長期農耕文明傳承中逐步形成的,但現在村莊里的民居外觀殘破,建筑瀕臨倒塌,房屋空置,大拆大建破壞整體風貌,北京傳統村落保護正面臨著嚴峻挑戰。怎樣才能留住北京的“鄉愁”?21日,北京市政協召開“加強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對口協商座談會,北京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指導意見》正在制定中,今后每個村落的保護都將有“私人訂制”的保護規劃。

        現狀:古村落保護缺乏規劃

        根據北京市政協的調研報告,目前北京共有行政村3938個,經過普查符合或基本符合國家關于傳統村落認定條件的村落僅有52個,占全市村落總數的1.3%。而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僅有13個,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村落僅有5個。從調研組實地考察的12個村落看,除個別村落依靠旅游業得到發展以外,多數村落的保護現狀堪憂,一些民居外觀殘破,有的建筑已經瀕臨倒塌。

        調研報告對村落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因。一方面,長期以來人們對傳統村落的價值缺乏應有的認識,忽視了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這直接導致城鎮化過程中大拆大建對文化遺存和歷史風貌的破壞。另一方面,城鄉生活條件的差異,導致農民迫切希望通過開發建設改善生活環境,因而對村落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此外,北京市其他傳統村落保護中還存在尚無法律可依、資金投入較少等問題。

        建議:傳統村落要有個性化保護方案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宋大川則表示,對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傳統村落要區別對待,因地制宜,避免村落同質化發展。市政協委員、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表示,每個古村落都應形成各自的文化亮點,打造出吸引游人的看點,使古村文化特色能夠長久流傳。

        “村落保護要以村民為主,保護過程中要有村民參與,讓農民在保護中享受發展的利益。”政協委員劉玉芳則建議建立村民為主、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保護機制,借鑒云南省經驗,邀請村民代表全程參與保護規劃編制,在編制村落保護規劃時,使專家和村民代表占有一定比例。劉玉芳表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要將“農民組織起來”,而不是“將農民遷出去”,沒有原住民生活的空村,沒有了生活氣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旅游業很難吸引人。

        回應:每個村莊都要單獨定制保護規劃

        傳統村落如何保護?北京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首要解決的是政策和技術問題。目前,市農委正在牽頭起草制定《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指導意見》,市規劃委在牽頭制定北京市傳統村落規劃設計技術指南,對下一步村落的規劃、編制和審批提供專門的技術指導。

        北京市住建委則正在制定北京市傳統村落、傳統建筑的修繕意見。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已經成立了保護專家委員會,包括23名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建筑、結構、古建等各個方面的專家,準備制定北京市傳統建筑的修繕指南,并將選擇其中一個村落進行試點。市農委下一步還要建立專家駐村制度,每個村都要有一名市級以上專家,全程參與保護發展。

        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改善和提升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也十分重要。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第一批、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的13個村莊已經列入中央資金的支持計劃,用于支持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