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千年秀林”美雄安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5-14  來源:經濟日報  
             雄安新區,千年大計。雄安新區發展定位就包括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根據規劃,到2035年雄安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雄安新區的建設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雄安新區的植樹造林項目進展如何?什么樣的森林才配得上千年雄安?

      近日,記者走進了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千年秀林”是雄安新區設立后實施的第一個工程項目。走入林中,很容易就能發現樹林的特色——每棵樹基本不過手腕粗細,一看就是集中培育,可是這些樹又不像一般的人工林那樣排列整齊,國槐、松樹、銀杏,各類樹木錯落栽植,幾乎沒有鄰近的3棵樹在一條直線上。

      “這就是‘千年秀林’的第一個特點——混交近自然森林。”雄安集團生態公司的工作人員說:“以往造林往往選擇單一樹種,而且會進行截干,這樣便于樹木成活,也方便運輸,經濟價值比較高。而‘千年秀林’選擇了100多個樹種,模擬樹木在大自然中的存活狀態。”

      順著他的手指方向看去,每一棵樹都舒展著枝條,向高、向遠。“在雄安,我們考慮的不是如何讓這些樹賺錢,而是如何讓它們能夠存活百年、千年,成為新區未來綠色景觀。”工作人員解釋說,雖然種類多達100多種,但入選的樹種都不簡單,全是林業專家們根據雄安地質、氣候論證之后挑選的,這種混交近自然森林的種植方式,也最貼近雄安未來目標“林淀環繞的華北水鄉、城綠交融的中國畫卷”。

      林子里每一棵樹都掛著一個二維碼。“這就是‘千年秀林’的另一個特點——數字森林。”工作人員介紹說,要將森林覆蓋率由起步階段的11%提高到40%,雄安預計要種下幾十萬畝樹。截至2019年4月,已經完成了30萬畝,1200多萬棵樹。

      為了管理好這些樹,雄安開發了一套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為每棵樹生成了一個二維碼。這個二維碼就是樹的身份證,記錄了樹種名稱、規格、來源地、栽植時間、栽植人以及后續的管護情況。

      記者在路邊隨機選了一棵樹掃描二維碼,手機頁面顯示這是一株油松,植樹人員姓名是宋博偉,監理人員姓名是張永峰,這棵樹于2018年3月19日12時54分從河北保定市望都縣滕松苗圃場移植,當時株高350厘米;2018年3月20日15時52分移植至當前坐標。近一個半月里,經過5次除草,澆過12次水,進行過3次病蟲防治,目前高度是370厘米,每次除草人員、澆水人員的姓名也有記錄。

      據介紹,這些樹未來每年的生長情況、病蟲害防治等信息也會被一一記錄。

      “這是大數據技術首次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如此大規模地應用在林業種植上。”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數字森林大數據積累,能夠改變過去林業研究只能在小范圍內抽樣試驗的狀況,提供全方位的演進式研究,會幫助林業工作者更客觀、更準確地認識和了解整個森林自然演替的規律、樹種的生長規律,為我國林業技術升級提供基礎理論支持。”當然,這樣的設計還有一個更為溫暖的想法,就是希望百年、千年之后的人能夠知道這棵樹的來歷,知道當初是哪位建設者種下了它,“讓千百年后的子孫后代對雄安的記憶更有溫度”。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