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九山頂,海拔1078.5米,天津最高峰,常州村在它的山腳下,是天津海拔最高的旅游村。今年74歲的劉順就吃著旅游飯。
歐式民宿是常州村的旅游招牌,但劉順操持的卻是半山腰的幾間平房,他告訴記者,當年這是八路軍的邊區食堂,如今是紅色景點。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在附近山洞建立了聯絡點,常州村的名字,就來源于八路軍通訊電臺的呼號“常州”。
新中國成立后,常州村迎來了新生活,每家每戶都分到了地,劉順說,父母在幾十年后說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激動。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然而薊州山多地少,為了致富,改革開放后常州村除了種地,還做起了采石生意,劉順的兒子劉福利就跟著大家伙一起,拿起了采石錘。劉福利說,當時采石每年給常州村能帶來超過2000萬產值,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但付出的代價卻更大。
山里人都明白,山洪、塌方多了,就是因為開山把樹砍沒了,這里就是當年的礦場,大家意識到,這樣掙錢,不行。
常州村擔心的,也正是黨和國家在思考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薊州的礦山開始陸續關停。可是,常州村土地有限,干點啥才能維持生計?一直在外工作的王寶義就是在這時候回到的常州村,并被選為了村支書,他跟村民們說,國家開始鼓勵支持鄉村搞旅游,這是常州村轉型的機會。
九山頂風景優美,常州村又是必經之地,搞鄉村旅游很有前景。可剛一開始,村民們并不認可。
村民的老思維還是靠山吃山,種地為生,旅游都沒搞過,怕賠錢,于是黨員們帶了頭,高翠蓮就搞起了天津市第一家鄉村民宿。
看到高翠蓮掙了錢,村民們都轉過了彎,常州村也有了發展旅游的整體規劃,除了打造九山頂景區、發展鄉村民宿,抗日邊區食堂也被納入其中,劉順、劉福利父子倆一邊搞農家游,一邊主動把這個免費的紅色景點操持了起來。劉順還做起了講解員,給游客講述那段艱苦奮斗的歷史。
眼下,春暖花開,常州村又迎來了游客,發展越來越好,不少外出工作的年輕人,也都回到了村里,還帶回了新理念。今年30歲出頭的馬燕楠,就一改傳統,把別墅設計得創意感十足,她還把營銷做到了線上,讓鄉村旅游也搭起了互聯網+的快車。
如今,背靠綠水青山吃生態飯,常州村通過發展旅游,在有限的土地上捧起了金飯碗,正在走出鄉村振興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