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看貴州如何攻克石漠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6-26  來源:多彩貴州網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癥”。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五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對于貴州來說,荒漠化的表現方式是石漠化,而在防治石漠化上,貴州有著怎樣的攻克方法?

      數據:五年減少55.37萬公頃

      貴州的山曾被稱為“禿頭山”。

      作為世界上巖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貴州巖溶出露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61.92%,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遏制石漠化,是擺在貴州生態建設上的首要任務。

      在“減少面積,減輕危害”課題前,貴州在石漠化山區持續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生態移民等石漠化治理措施。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貴州石漠化土地面積247.01萬公頃,與2011年底的302.38萬公頃相比,五年間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55.37萬公頃,面積減少18.31%。更多石山披上了“綠裝”,其中,林草植被恢復是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的主要原因,其貢獻率高達67.75%。

      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貴州,近年來不斷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以法治和政策拉動,積極遏制各類破壞生態的行為。同時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耕地上發展茶葉、核桃、油茶和各類中藥材種植,有效增加植被覆蓋。

      目標: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0%

      貴州在攻克石漠化問題上,為全世界提供了“貴州樣本”。

      今年2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第二次主席團會議在貴陽舉行。會議選在貴陽舉行的背后,是“讓石山荒嶺披綠生金”的貴州治理樣本,讓與會嘉賓深受啟發。

      敢向石頭要“效益”。目前,貴州已成功總結出巖溶地區半石山生態型用材林、金銀花、花椒治理模式,這些模式和理念在石漠化治理中的推廣應用,既恢復了植被,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同時,貴州通過生態補償扶貧、森林生態旅游康養扶貧、林業“三變”改革、人工商品林贖買、森林碳匯交易、精品林業等方面實施林業扶貧工程,著力推動形成林業市場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促進貧困人口在生態建設中增收脫貧、穩定致富。省級財政每年劃撥3000萬元林業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貧困地區林業產業發展。

      做大森林資源增量,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一個以上百分點;年均營造林面積超420萬畝,2018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7%;到2020年,全省要實現森林覆蓋率達60%的目標……打開貴州石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成績單”,通過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貴州成功探索出植被恢復與生態重建型、生態旅游開發導向型等多種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讓石山荒嶺披綠生金,為世界防治荒漠化貢獻了“貴州樣本”。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