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黔東南州,一派蔥蘢。
這里,既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悠遠意境。又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實。
山巒如海、密林深幽的臺江縣南宮鎮展啊村,近段時間無論是天晴下雨,林中都有忙碌的身影。
“要趕在8月底前種完300畝黃精,才種的六七十畝,還有一大半,要抓緊點。”臺江縣遠高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技術員張紹學天天在林子里穿梭,手把手教村民種植。
黃精,是一種中藥材,喜生長于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
“林下種植中藥材,就是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展啊村駐村第一書記吳長勇說,黃精畝產量在3000公斤左右,產值能達3萬余元,展啊村優勢在山,要把這資源好好利用起來。
森林覆蓋率達68.82%的臺江縣,林地資源充裕、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適宜,適合多種的藥用植物生長。
近年來,臺江縣制定《臺江縣中藥材產業2018——2020年發展規劃》,將林下種植中藥材放在突出的位置,在經濟幼林、用材幼林、精品水果基地套種白術、鉤藤、天冬、黃精等藥材,并利用樹木前期生長量小的特點,在空隙地種植中藥材。截至2019年上半年,臺江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56萬畝,覆蓋貧困戶3800戶16300人,預計畝產增收2000元。
林下種藥、綠林生金,正成為臺江縣發揮生態優勢,立足資源稟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實答卷。
對有著“綠色王國”之稱的黔東南州而言,這樣的“答卷”正鋪展開來。
綠色,是黔東南最靚的底色。3269萬畝的林地面積,連續多年穩居全省第一,高達67.37%的森林覆蓋率,讓黔東南州處處綠意翻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著艱巨脫貧任務的黔東南州發展優勢在山、潛力在山、希望在山。
多年來,黔東南州一直致力于走出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新路子,把綠水青山實實在在變為金山銀山。
為推動全州林下經濟發展,黔東南州州委、州人民政府制定出臺《黔東南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黔東南州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每年州、縣兩級財政分別預算1000萬元、500萬元財政資金,建立全州林下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在金融及貸款貼息、基礎設施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專業合作社、鼓勵企業實施名牌發展戰略、鼓勵森林林地規范流轉、建立科技特派員機制等方面進行支持,引領林下經濟提質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黔東南州各縣市結合縣情、林情,進一步調整優化縣域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形成北部以太子參、白及等為主林藥間作與綠色旅游;西部藍莓林下產業開發及林產品加工;東部以鉤藤、靈芝為主的林藥食同源材料基地;南部林下養殖與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中部森林景觀利用和林下種植養殖總布局。
截至2018年底,黔東南州累計建成藍莓基地13.94萬畝、油茶基地88.6萬畝、竹林基地30.18萬畝,累計利用林地面積發展特色生態林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及推動林文旅融合發展等林下經濟559萬畝。2018年,黔東南州已建成52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全州林業產業總產值達370億元,林下經濟成為黔東南州社會經濟發展又一重要支柱產業、綠色產業。
昔日,漫山遍野的“綠色寶庫”,正向富民的“綠色銀行”轉變。
“我們要用好生態優勢長板,切實做足文章,以‘短平快’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為重點,迅速掀起林下經濟競相發展的熱潮。”7月9日至10日,在黔東南州委十屆七次全會上,黔東南州委書記桑維亮再次強調,要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黔東南答卷。
黔東南林下經濟未來怎么發展?黔東南州委十屆七次全會給出發展路徑。
大力推動林下特色種植業井噴式增長。總結推廣劍河縣發展食用菌、錦屏發展鐵皮石斛等模式做法,突出地方特色,堅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短平快”的林下種植業。大力建設林下特色食用菌基地、鄉土特色珍稀綠化花卉苗木基地、林下特色中藥材產業基地,并探索森林蔬菜種植等新模式,利用林緣、林間空隙大力發展香椿、竹筍等森林蔬菜。
大力推廣林下特色養殖業裂變式發展。總結推廣黃平縣生態養蜂、榕江縣林下養雞、天柱“油茶+雞”、施秉“蟲草雞”等做法,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運作模式,新建、提升一批不同類型、獨具特色的林下養殖基地。
大力推廣林產品精深加工質變式突破。總結推廣雷山青錢柳采集加工、丹寨竹鳥籠加工、黎平油脂加工等經驗做法,結合黔東南州現有竹木等林產品資源及分布情況,加大林產品開發力度,著力發展油茶、竹筍、藍莓等林產品采集加工業,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產品精深加工,不斷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品競爭力。
大力推動森林景觀利用率大幅度提升。總結推廣錦屏打造“多彩田園”、施秉打造都市森林、黎平在八百里花果山打造茶旅一體化基地等經驗做法,依托豐富的森林生態景觀資源,培育景區新業態,創新展示方式和體驗模式,大力發展森林旅游、觀光旅游,謀劃打造一批特色森林旅游景區景點,增強景區吸引力。并在景區林下或周邊林下發展種植養殖業、林產品采集加工業,逐步形成以林下種、養、加、旅等多位一體的綜合利用開發模式。
喚綠成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麗畫卷正在黔東南州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