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海湖變大了,環境也變好了。”仁欠望著眼前湖面欣慰地說。他面前的尕海湖,水面在初冬的陽光照射下泛著粼粼碧波,各類水鳥暢游其間。
身為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尕海保護站巡護隊副隊長,仁欠每天都要花3個多小時沿著湖邊巡護。近年來,由于當地生態環境好轉,尕海湖水域面積不斷擴大,仁欠和他的同事們見證了這顆“草原明珠”從黯淡重歸璀璨的可喜變化。
作為甘肅省首塊國際重要濕地,碌曲縣境內的尕海湖,是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黃河上游重要水源補給區之一。
但是,上世紀末期,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和草原過度載牧,尕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地表裸露、草場沙化、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濕地大面積萎縮……這顆“草原明珠”曾經一度黯淡無光。
仁欠清楚地記得,“1995年,尕海首次干涸見底;1997年,湖水再次干涸;2000年,湖區變成一個沙坑,尕海湖出現歷史上最嚴重的干涸。”
為了保護尕海,1998年我省建立了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南州一系列濕地保護恢復措施也相繼展開:在5.2萬多公頃的匯水區實施草場承包,牧民搬遷,湖區禁牧;沿湖設置起長21公里的隔離網,在湖區西北修筑147米長梯形水壩以抬高水位;在生態退化地帶殺蟲治鼠、補播牧草;修建一條長4.7公里的生態補水渠,將忠曲河水引入尕海湖……
從步行、到單車、再到如今的汽車,仁欠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沿湖巡護。但他清楚地記著一組數據,這組數據證明著尕海湖的變化:水量持續穩定增加,水域面積擴大至2700公頃,是2016年測得數據的三倍,湖水水質明顯改善;保護區內鳥類種類增加至78種,數量也明顯增多,環湖周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今天的一切來之不易。”站在核心區秀哇村的一處違章房屋拆遷點上,尕海鎮黨委副書記王麟感嘆不已。
前些年旅游升溫,來尕海湖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周邊加倉、秀哇村的一些牧民群眾從中嗅到了商機,開始零零散散地修建小飯館和賓館。在生態環保越來越重要的今天,這些地處核心區的建筑都要為生態保護無條件讓路,阻力可想而知。
53歲的秀哇村村支書香尕,一直是村里公認的致富帶頭人,這些年帶著大家搞旅游增收,2014年,自己籌資近千萬元在村里修建了一棟4層樓的賓館。可室內裝修剛剛完工,就得拆了。
在鄉鎮干部多次動員和勸導下,香尕終于想通了,并答應主動配合拆遷。致富帶頭人的作用再次顯現,沒幾天,其他牧民紛紛同意接受拆遷。
拆遷當日,數十名群眾圍在一團,現場鴉雀無聲。鄉鎮干部們也捏了一把汗,生怕有人帶頭反悔。然而群眾沒說什么,倒是外地來的拆遷工隊站在大樓外半晌沒有動靜,拆遷隊員們嘴里不停地念叨:“這么新的樓,真的不忍心動手。”
生態保護容不得半點妥協,這是甘南州委、州政府的底線。為了讓這顆“草原明珠”再現生機,當地政府和群眾痛下決心。今年,尕海湖核心區40戶核心區群眾的房屋完成拆遷。周邊2個村子的5家賓館和19家小飯館,也已經全部拆遷完畢。
為了解決核心區禁牧群眾的生計,政府不僅為他們建起一片能容納200多戶群眾的牧民新村,禁牧的群眾還能拿到每畝100元的禁牧補貼。
擦亮“草原的眼睛”,還尕海湖一片綠水,是一件復雜且長久的工作。為了解決尕瑪公路橫穿尕海核心區影響生態保護的實際問題,當地政府拿出4.9億元,將沿用數十年的尕瑪公路進行了全新改道,新設計的路線完全繞開了尕海濕地,還濕地一個休憩的空間。
人努力,天幫忙。近兩年來,當地降水量持續增大,也為尕海濕地恢復性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如今站在國道213線的路邊望去,草原上的尕海湖不但不“尕”,水域面積反倒越來越大。藍天白云倒映湖中,茂密的水草間,各種不知名的鳥兒盡情嬉戲,清風送來淡淡的泥土芳香,讓人心曠神怡。
“尕海湖的水域大了,鳥多了,我們的家鄉才能更美。隨著生態環保政策深入人心,很多群眾也從一開始的不理解,變為主動配合我們的工作。”王麟說,在祖祖輩輩生長于斯的牧民群眾看來,尕海湖就像草原的眼睛,絕對不能讓它干涸,“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做出多大的犧牲和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