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青海省改革創新獎創新項目“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當極地江源再現千湖美景,當一滴滴流淌的源頭活水滋潤華夏大地,這里不僅承載著600多萬青海兒女以實際行動共同筑牢“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時代使命,更飽含著省委、省政府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主動扛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
革新理念,以敢為人先的勇氣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2015年底,我省向中央上報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并通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花落青海大地的消息也在第一時間如一股勁風吹向三江源腹地。
從青海實際出發,這是一場迎合發展實際的改革,更是一次從無到有,必須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趕考”。幾年來,全省上下一致努力,在一項項探索創新中創下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如今,在12.31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管理體制趨于完善,機構運行日益順暢,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試點效應逐步顯現,確定的重點任務全面完成,實現了“一年夯實基礎工作,兩年完成試點任務”的目標。
基本構建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
從曾經“政出多門”的管理模式到如今打破“九龍治水”,得益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極地江源成為了美麗中國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
2017年,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可西里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我國第51處、也是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回望來時路,試點啟動伊始,我省就按照“堅持優化整合、統一規范,不作行政區劃調整,不新增行政事業編制”的原則,突破條塊分割、管理分散的傳統模式,組建了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實體,行使主體管理職責,基本解決了“九龍治水”和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
同時,突破了原有體制的藩籬,實現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對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所涉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雜多縣和曲麻萊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整合林業、國土、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全面實現集中統一高效的保護管理和執法。
試點以來,我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一體化管理”原則,對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內的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等各類保護地進行了功能重組、優化整合,結合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增強園區各功能分區之間的整體性、聯通性和協調性,對各類保護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
到目前,已開展了三江源草地、林地、濕地、地表水和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的本底調查,建立了三江源自然資源本底數據平臺,發布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地表水、草地、林地、野生動物等自然資源本底白皮書。
不僅如此,我省還根據《三江源國家公園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實施方案》,組建成立了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集中統一管理的有效實現途徑。
同時,還編制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以及資源資產管理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形成的收益納入財政預算管理辦法,且得到了國家評估組的一致好評。
基本形成嚴格規范的管控制度
2017年8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國家公園方面出臺的專門法規;
2018年年初,《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向社會公布,明確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標志著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步入了試點發展建設階段。
作為第一個國家公園總體規劃,青海又擔負起了為其他國家公園規劃編制積累經驗,提供示范的重任,著手研究編制了生態保護、社區發展與基礎設施、環境教育等領域的5個專項規劃,完善了國家公園建設的規劃體系。
同時,我省在研究國內外有關保護地建設研究成果和執行標準的基礎上,依托現有相關國家標準、行業和地方標準,研究編制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指南》,明確了當前國家公園建設管理工作的名詞定義和執行標準、參照標準,有效支撐了目前國家公園建設管理標準需要。
期間,我省還根據管理需要制定印發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科研科普、訪客管理等10個管理辦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體系。
從試點啟動至今,盡管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但耕耘必將帶來收獲。今年6月,我省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開啟了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的序幕;8月,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省會西寧成功舉辦,作為論壇重要成果形成了《西寧共識》,明確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意義、理念、目的、內涵等。
再將鏡頭拉向三江源國家公園,我省已先后累計投入22.5億元資金,重點實施了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保護監測設施、科普教育服務設施、大數據中心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扎實推進三江源二期工程、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項目,持續改善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質量。
在此基礎上,我省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力度,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與省法院、省檢察院共同建立了生態保護司法合作機制,特別是會同省林業和草原局、省檢察院積極構建生態公益司法保護和發展研究協作機制,成立了玉樹市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組建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法治研究會,建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法律顧問制度,增強了依法管園建園的水平。
基本建立和諧共生參與機制
丁加來自于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措池村,隨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持續推進,他放下牧鞭成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從曾經的草原利用者主動投身于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如今像丁加這樣的草原生態保護者已超過萬人,成為了國家公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每個月領著固定工資,生活條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我省就不斷強化牧民群眾在保護生態中的主體作用,注重在生態保護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試點政策制定上將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創新設置并實施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充分調動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使其從放牧員轉變為管護員,如今園區內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戶均可增加年收入21600元,全面實現了“一戶一崗”。
為有效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民生保障和諧發展,我省在積極引導牧民群眾規范開展生產經營,組織實施產業扶貧、安居扶貧及農牧民轉產就業培訓等工作基礎上,還積極鼓勵引導并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他們在參與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收益。
同時,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礎上,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嘗試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鼓勵牧民以投資入股、合作勞務等多種形式從事家庭賓館、旅行社、民族演藝、交通保障、牧家樂、餐飲服務等經營項目,促進發展適應國家公園建設、生態保護的第三產業。
試點期間,我省還積極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初步形成了點成線、網成面、全方位的巡護體系。
今日之青海,國家公園示范省正如火如荼推進,雪豹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在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時代作為中,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正締結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