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 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1-08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國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黨中央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對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重大部署。

      草原是我國陸地上面積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新要求,加快建立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努力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一、充分認識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的重要意義

      (一)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在要求。《決定》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保護。這對建立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草原保護修復工作得到明顯加強,草原保護修復制度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還存在許多短板。我們要加快建立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鞏固草原保護修復成果,提升草原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二)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是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保障。我國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和青藏高原,既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重要水源涵養區,又是抵御風沙侵襲的第一道生態安全屏障,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大草原保護力度,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總體來看,我國草原生態系統仍較脆弱,大部分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與筑牢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要求還有差距。我們要建立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堅持用嚴格的制度保護草原,筑牢和守護好祖國的生態安全屏障。

      (三)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草原不僅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也是草原牧區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廣大牧民群眾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還是傳承草原文化的重要載體。草原地區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也是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區,“四區疊加”,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目標的重點和難點地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草原地區要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本地優勢和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立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合理開發利用草原資源,積極推進草原地區綠色發展。

      二、準確把握新時代草原保護修復制度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草原保護修復工作得到明顯加強,取得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同時,草原保護修復工作底子薄、基礎差,草原生態系統依然十分脆弱,草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草原保護修復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落實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做好新時代草原保護修復工作,必須準確把握草原保護修復制度的豐富內涵。

      在發展理念上,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治理。要把生態保護擺在草原工作的首位,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按照全面保護、系統治理的要求,采取綜合措施全面提高草原保護修復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長效性,持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提升草原生態功能。

      在發展目標上,堅持統籌兼顧、實現共贏。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統籌兼顧草原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在全面加強草原生態保護的同時,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草原資源的多種功能,造福草原各族人民,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

      在保護措施上,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全面加強草原保護,促進草原休養生息,充分發揮草原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輔助以免耕補播、生境改良、治蟲滅鼠、植被重建等人工修復措施,加快恢復草原植被,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和生產能力。

      在體制機制上,堅持多方聯動、形成合力。要在堅持黨對草原保護修復工作的領導和發揮各級人民政府草原保護修復主導作用的同時,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注重發揮牧民群眾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全社會參與草原保護修復,建立“政府主導、牧民主體、全民參與”的草原保護修復新機制。

      三、著力抓好草原保護修復制度建設的重點任務

      草原保護修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強化頂層設計,從源頭預防、過程管理、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各個環節,堅持問題導向,全面建立完善草原保護修復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草原資源產權制度,著力解決草原資源底數不清和產權主體不明晰、權益不落實等問題。結合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加快推進草原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頒證,準確掌握草原資源底數,健全草原資源產權體系,明確各類產權主體及其權利義務。建立落實國有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進一步落實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規范草原經營權流轉。

      二是嚴格落實草原資源保護制度,著力解決非法開墾、非法占用等擅自改變草原用途的問題。加強草原資源用途管制,嚴禁擅自改變草原用途和性質。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護制度,明確基本草原劃定范圍,實施更加嚴格的保護和管理,確保基本草原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禁在生態保護紅線內的草原上從事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加大草原執法監督力度,依法查處非法開墾、占用草原和亂采濫挖草原野生植物等行為。

      三是完善落實草原生態修復制度,著力治理退化草原,提升草原生態服務功能。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編制草原保護修復規劃,明確草原功能分區,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原,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修復和治理措施。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采取圍封禁牧、補播改良、鼠蟲病害和毒害草治理、人工種草等措施,促進草原休養生息,加快恢復退化草原植被,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和生產能力。

      四是創新完善草原合理利用制度,著力解決草原過度利用問題,提升草原科學利用水平。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制度,創新監管手段,加大監管力度,下大力氣解決草原超載過牧問題。積極推進劃區輪牧和返青期休牧,合理均衡利用草原資源。對打草場和野生采種場,實行輪割輪采,促進牧草繁殖更新。科學利用草原豐富的旅游資源,推進草原旅游等生態產業發展,促進牧民增收。

      五是嚴格落實草原保護責任制度,著力建立草原保護權責一體和對草原資源不敢破壞、破壞不起的新機制。建立完善草原保護修復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將草原保護修復相關約束性指標納入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對不作為、亂作為造成草原嚴重破壞的領導干部,實行終身追究制。完善草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對違法破壞草原的單位和個人,不僅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還要追究其草原生態損害的賠償責任,提高違法成本。

      六是不斷強化草原基礎工作,為建立、完善、落實草原保護修復制度提供有力支撐。加快推進《草原法》修訂,將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為法律條文,為加強草原保護修復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加強草原監測網絡建設,采取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手段,及時掌握草原植被和生態狀況,分析變化規律,為科學制定草原保護修復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據。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基礎理論和實用技術研究,強化草原科技創新人才和科研平臺建設,提升草原保護修復科技支撐能力。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