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態系
什么是生態系統? 什么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本身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的動態平衡狀態。企業也像生物,直接或間接依賴別的企業或組織而存在,并形成一種有規律的組合,即經濟共同體。
在這個共同體中,相對于每一個企業個體來說,生活在它周圍的其他企業個體或組織,與社會經濟環境一道構成了其生存的外部環境。企業個體與其外部環境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整體。

園林綠化生態系統的構成
園林綠化行業由眾多細分企業組成,彼此間相互作用。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企業,中游的施工、設計企業,下游的房地產公司、政府業主等,在眾多企業的合作互動下,構成了整個園林行業的生態系統。
園林綠化行業的現實生態
園林行業被很多業外人士看成香餑餑,覺得做綠化特別賺錢。尤其是園林資質取消后,大量的社會游資進入園林綠化行業,但大多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就算有賺到錢的也并不容易。因為,園林行業當前的生態體系極不健康,要合理合法地賺錢非常困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工程質量和苗木的生產質量總體低下;市場價格混亂、惡性競爭嚴重、劣幣驅逐良幣;低質苗木產能過剩,高品質產品產能不足等。


導致此種生態的緣由是:
一、設計標準模糊導致現場與預計效果天差地別
所有項目從效果圖看都很高大上,設計想要的是“范冰冰”,施工完成后就成了“羅玉鳳”。
每個項目都有投資額度的控制,就算是同一個項目,同樣的效果圖,配備不同的施工圖,最終呈現的效果差異都會很大。所以,設計首先應該對項目進行定檔定性,所設計的項目是高檔、中檔還是低檔,在細化設計方案時就可以根據項目的定位進行材料配置。
而當前的園林綠化設計中市政項目的植物配置,幾乎是千篇一律,前后矛盾。且不說規格描述的參數是否準確,喬木不管什么品種,備注肯定是“全冠,樹形優美”,樹干直徑都有2至5厘米的彈性;灌木部分很多是冠幅30至40厘米,備注要求卻是每平方米25、36、49株等,真正冠幅達到30厘米的,1平方米只能栽9株,這給施工單位留下了非常大的模糊空間。
施工單位在做認價的時候選擇上限,而材料采購的時候卻按下限執行,這就為不良的施工效果埋下了伏筆。
在設計方面,房產項目一般要好于市政項目,尤其是品牌開發商的項目,對植物的要求非常精準,這也是為什么地產景觀的效果普遍好于市政景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業主的控價方式導致品質低下
市政項目通常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中標單位,而投標通常又采用最低價中標法。即便是采用合理低價,也是由定額信息組價構成控制價,在控制價的基礎上下浮多少百分點中標。但定額的人工費和材料價往往又不相符,比如我們成都地區園林項目的人工費定額每天大約為80至90元,而現實的人工費,壯勞力通常在200元/天左右,技工甚至高達300元/天以上。
比如,按照“2015版四川省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定額”(當前四川省使用的版本)定額號EA0078栽植帶土球喬木≤1000毫米的基價為116.07元,包括人工、材料、機械、綜合費等,其中人工費為70.43.元,即便是人工費費率調差加百分之二十,綜合價也就130元左右。
但實際工程中,1米土球的植物僅機械費一項就要一百多元,其他費基本就是全虧損。所以在定額組價中,項目利潤就只有靠材料來體現。信息價所對應的材料一般都是按常規品相的貨源確定的行情價,如果沒有品相要求,那么按信息價就有利潤,如果按較高品相采購,信息價就低于市場銷售價。一分錢一分貨,價格決定質量,低價只能買到低端貨,奧拓的價格買不到奧迪。
也許有同行會說,施工單位大多都低進高出,在施工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來調整方案,達到避開信息價進行品種變更配置,再讓業主單位另行認價,亦或以小充大,以次充好。顯然這是園林施工單位常見的套路,但這種套路下的利潤究竟去了哪里呢?是否能讓施工效果有所提升呢?我們接著往下分析。 

三、施工單位是壓力山大還是欲壑難填
施工企業也是一個小生態圈,由多個企業和個體組合,包括總包單位、分包單位、供應單位。在這個生態圈中,總包單位就相當于草原上的食肉動物“狼”,分包單位是食草動物“羊”,民工班組和材料供應商就是植物“草”,呈金字塔結構。
自園林行業的資質取消后,大量政府工程綠化項目并入市政項目之中,原有的園林公司普遍不具備市政資質,所以現有的市政工程已經鮮有園林公司投標。稍大一點的工程項目基本是由央企、國企擔當總包單位,專業的園林公司只能淪為分包單位。總包拿下項目后通常會抽取一定的比例后發包給分包單位,總包根據項目情況抽取的比例從百分之二三到百分之二三十不等,風險轉嫁,旱澇保收。
百分之幾的一般為掛靠,其他商務成本由掛靠方承擔。如果由央企自行拿下的項目并進行融資保障的,在筆者接觸過的項目中最高有扣點達到40%的項目。
一個按定額結算并必須進行審計的項目,扣點超過百分二十以上基本很難盈利,個人很難理解那些超高扣點的項目為何依然有人愿意承接。尤其是包含土建的項目,如果是綠化植物還有一定彈性空間,那么土建基材就完全只能依靠信息價來組價,除了偷工減料,個人想不出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扭虧為盈。
“狼”的貪婪是一種本性,因為狼的生存也要付出成本(央企一般需要融資墊資)。在這種大環境下,“羊”的生存壓力非常大,雖然不斷有“羊”破產倒下,但總會有“羊”迫不及待地當接盤俠。
為何會有那么多不怕死的“羊”呢?根本原因在于苗木材料價與工程價的價差,綠化項目彈性空間到底有多大?這之間巨大的價差讓大量投資人鋌而走險。 

四、苗木材料價與工程價的差別
在此以最常見的綠化樹種桂花為例進行分析。
設計通常在規格上會給出一個彈性空間,比方說10至12厘米粗,意思是10厘米也是合格的。桂花(中等品相)米徑12厘米:地價為800元,信息價(2020年2月)為1100,按信息價組價結算的綜合單價為1524.47元(含一年的養護,不含規費和稅金,如表一所示);桂花(中等品相)米徑10厘米:地價為300元,信息價(2020年2月)為480,按信息價組價結算的綜合單價為738.53元(含一年的養護,不含規費和稅金,如表二所示)。 

表一:米徑12厘米桂花栽種定額分析表


表二:米徑10厘米桂花栽種定額分析表
就設計預留的這一點彈性,如果按照上限供貨,價差有一倍多。第一反應是不是覺得這個項目的利潤還可以呢?如果還可以用下限10厘米的供貨,再按照12厘米來做結算,那利潤豈不更高。對于那些降低規格以次充好的,是不是覺得他們太黑了呢?
這讓筆者想起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內容是說產地幾毛一斤的水果為何到消費者手中就吃不起了。記者調查水果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到底是哪個環節賺多了,結果一番調查下來,每個都沒有多賺。
其實園林行業也是如此。12厘米的桂花真正合理的工程結算價格應該是多少?(詳見表三) 

表三:米徑12厘米桂花正常工程價分析
第一環節苗木經紀人(以鄉村農民為主),成本為起挖人工、轉運、包裝和上車機械,成本約為150元。本環節多為現金結算或熟人信用支持的賬期,其利潤率要求不高,毛利率約為5%左右。這個環節后800元的桂花就變成了1000元。
第二個環節是苗木供應商(企業或者個人),這個環節通常需要負責將苗木送到工地,成本為運輸費用和損耗(土球破損或枝丫斷裂)。運費根據遠近不同會有差別,我們按100公里范圍13米大車滿車運輸計算,運費約為60元/株。如果只運一株,運費則可能高達600元左右,工地用貨不可能全部都能裝滿車,平均算200元一株。這個環節供應商一般都會有一定賬期,會有資金成本。因為有損耗風險和資金風險,供應商的毛利率一般要在20%左右,那么這棵桂花到場的價格差不多就在1400元左右了。
第三個環節就是栽種,一棵12厘米的桂花栽種人工和機械直接成本約為200元,合理死亡率10%左右,施工單位的直接管理成本(施工員、采購等)攤銷約為3%,間接管理成本(財務、辦公等)約為2%,商務成本(應付各類潛規則)5%,資金成本及合理利潤15%,稅金(增值稅、所得稅等)約為13%,這一系列費用算下來就差不多就要2500元了。
如果總包單位的扣點是20%,那么這棵800元的桂花結算價約3000元才算合理,但我們的定額結算價只有1524.47(有些投標時還有下浮比例),還包含養護費。所以要是不降規格那肯定是賠本買賣。
在成本核算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資金成本和風險成本,很多項目明面上賺錢,結果由于結賬不及時導致資金成本不斷升高或死亡率控制不好,最終變成虧本項目。
在此,筆者鄭重奉勸一些業外的讀者朋友,千萬不要再認為園林綠化是暴利行業,充分競爭的市場不可能有暴利,盲目入行終會追悔莫及。


五:苗木生產流通環節沒有標準
前文我們分析了桂花規格之間的價差,相差兩厘米的直徑價差可能達到兩倍以上,同樣還有品相的差異。按業內的叫法,我們的苗木品相分類有極品貨、上等貨、中等貨以及無品相要求的貨,這些品相的差距也導致價格差距非常大,可能大到數倍的差異。
在市政項目中,業主單位、監理單位更注重有具體數據的檢查和監督,比如樹木的直徑,灌木單位面積的株數等等,卻往往忽略了品相的審查。因為品相是一個模糊概念,這就導致施工單位購買成本更低的夠規格但品相差的貨,由此進一步助推了便宜貨好賣的現象。結果,讓大量苗木生產者沒有了生產高品質產品的動力,大量苗木主產地的苗木都以低質產品為主,導致苗木產業升級發展的動力不足。
如果我們工程領域的招投標和建設模式沒有實質性的改觀,那么低劣產品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現象就難以變化。在劣質低價的沖擊下,花木種植行業不僅只會盲目跟風簡單復制,產品提檔升級、保質增收更無從談起。

誰能讓行業亂象得以改觀?
要治理這種亂象,我們從業者無能為力,其根源在于政府的主管部門。市場的渾水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滌清,如果主管部門能夠統一標準,就如汽油有92#、95#、98#,混凝土有C15、C20、C30等等,我們的苗木為何信息價上就只有一個標準呢?不同的標準對應不同的材料價格。
另外就是設計和施工標準。如果設計能分檔次定標準,比如一檔的單位造價為1000元每平方米以上,二檔為800至1000元每平方米,三檔為500至800元每平方米,四檔為500元以下。施工時,按設計標準對應使用合適檔次的苗木,完工后也對應相應的養護檔位。市政項目施工完成以后的審計不單純審計苗木的規格和價格,最重要的是審定項目施工后是否符合設計對項目的定檔標準。如果設計的是一檔,施工出來的效果是二檔,那么施工單位就算質量不達標。如此一來,亂象將得到很大改觀。
也許有同行會說苗木根本沒法制定標準,也有人會擔心如此一來行業透明度太高沒有利潤。但筆者認為,苗木不是沒法制定標準,苗木的標準一直都是有的,它就在我們苗木人之間流傳,什么是極品貨,什么是上等貨,每個苗木從業者都有概念。只是沒有具象到數據上,寫到紙上而已。 

又或許有人會認為植物的品相是審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們的審美也是可以有標準的,比如選美大賽、奧運會上體操冠軍的評定,這些都是根據相應的審美共識達成的標準,所謂標準不外乎是多數人的共識而已。
關于利潤的透明度問題,其實在透明的利潤下,我們這些多年從事園林行業、真正有園林技術的同行還會多一些生存機會。否則,受到大量業外不怕死游資的沖擊,不僅會擠壓行業現有生存空間,還會讓本來就亂象叢生的園林行業雪上加霜。
園林同行們,是時候發出聲音了,讓政府主管部門關注我們的行業生態刻不容緩!拯救我們的園林行業,促進園林行業的健康發展是我們每個熱愛園林行業從業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愿我們園林行業明天更加美好。








